“轻”成绩重普及,足球之乡就是这么自信!

11月1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了本年度广东省各地市前三季度的GDP数据,深圳市以21791.18亿元领跑全省,广州市以20029.12亿元位居第二。在实际同比增幅上,广州市以9.9%力压深圳,后者同比增幅只有7.1%。
这份全省经济指标的排名榜上,广州和深圳在领跑位置上的竞争已然白热化,而全省前三季度GDP低于1000亿元的城市有五个,其中梅州以924.99亿元排在第17位,全省倒数第五。而在GDP实际同比增幅上,梅州也只有7.9%,在全省仅比深圳高0.8%。
足球“基建狂魔”的贫与富
梅州人很乐观,他们从来不会羞于面对自己的“穷”。同样,他们也从不避讳展示自己的“富”。“2015年,我们就有六七十块场地。”梅州市教育局一级主任科员冯惠坚介绍,“当时,我们利用教育创强的专项资金,大概有700万,再加上省里的校园足球专项资金,总共1000万左右。就用这笔钱,梅州市自上而下地狠抓足球场地的基础建设。”
没有场地,何谈发展?基础建设,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刚需。在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梅州市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梅州先后制订出台了《梅州市校园足球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5-2019)》、《梅州市推荐校园足球普及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以此推动场地基础建设进程。此外,梅州市还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助建足球场。
梅州教育局发动社会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来建足球场,按场地标准给社会资金一定补助,比如11人制球场补助70万,7人制50万,5人制补助30万。就这样,全省经济的“困难户”,走上了一条成为足球“基建狂魔”的道路。
2019年新建的元城小学,背靠一个每平方售价超过1万元的高档楼盘,这个楼盘的价格,是梅州市房价的天花板。元城小学的球场被围绕在一条300多米的跑道之中,四周有六个灯柱。这样的灯光球场,在梅州的学校里很常见。
比如五华县的华兴中学,球场投入接近4000多万。新建的场地在二楼,一楼是停车场,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又可以利用楼层之间的空间安装球场的排水系统。以前,一下大雨,球场就全都是积水,现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基础建设的完善,需要时间和耐心,梅州人有耐心,可是他们也在跟时间赛跑。
梅州人在足球上肯干,也很舍得。其中,五华县在新建、改建、翻新足球场地投入力度非常大,将梅州市其他县区远远甩在身后。五华县的五华中学,几千人的学校,受制于学校位置和旧时的城市规划,连足球场都没有。县里为了响应和满足校园足球发展的需要,顶住压力,决定拆迁周围的民居扩建学校,以便能在学校内建起一块足球场。这块足球场,算上拆迁费用,总投资接近7000万元。
“我们是贫困县啊!”五华县体卫艺股的曹友莲主任感慨,“拆迁时阻力很大,所以投入也很大,让被拆迁的民众都得到了满意的补偿。几千人的学校,连个足球场都没有,说不过去。”拆民居,建校园足球场地,这是梅州发展校园足球的决心,也让外界看到了他们大胆实干的魄力。
梅州人虽然穷,但他们很诚实。在球场数量的统计上,梅州人不玩虚的。梅州市区教育路上有一所学艺中学,就在梅州市教育局边上。这所学校里有一块七人制场地,其中又设置了两个五人制场地。在梅州市教育局验收场地时,这样的场地只能算一块七人制球场。梅州最好的东山中学,有两块11场地,其中各设置了两块七人制球场。这样的球场,在统计时只被计算为两块11人制场地。基础建设,必须务实,必须有标准。
五六年过去了,截止2021年10月底,仅在校园,梅州就拥有了615块足球场,傲视全省。如今,经济“落后”的梅州人也有了自己的底气,这样的底气来自他们的“富裕”。“梅州的学校,其它的不敢说都有,球场每个学校都至少有一块。这是珠三角其他地方都比不了的。”一位梅州校园足球从业人员自豪地说。
实打实做好了基础建设,梅州校园足球就拥有了发展的基础。这是足球运动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样的规律去执行,才能看到足球未来的希望。
体教融合,扎实+创新
基础设施达标,对校园足球来说只是开始。尽管传统足球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校园足球的师资力量上,梅州的优势并不突出。过去的业余体校、体校和专业队的体系逐渐坍塌后,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已跟不上校园足球基础设施发展的步伐,开始出现了不平衡。
校园足球发展了这么多年,梅州有一大批热爱足球事业的老师、教练,但专业教师发展还是很不足。毕竟梅州经济相对落后,无法在待遇上给专业人士提供足够的吸引力。此前,他们更多还是依靠梅州人血液里的传统和热情。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梅州市动了不少心思。从2017年开始,梅州市选送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1500多人次参加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校园足球管理人员、校园足球骨干教师、校园足球裁判员培训。从中又挑选了三名精英前往法国和英国参加校园足球的留学项目。
同时,为了提升校园足球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梅州市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让专业人员走进校园,不仅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专业化的训练,还能让体育老师得到专业的指导。
另一方面,梅州市教育局还扩大对足球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招聘。最近三年,共招聘了43名大学本科足球专业毕业生,极大充实了梅州市校园足球师资队伍。
在各级行政单位的重视下,梅州市校园足球的师资力量得到极大提升。五华县第一小学拥有学生3671人,配置了11名体育教师。其中,有校园足球教练员证书的10人,中国足协注册D级教练员3人,E级教练员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一人。
校长李钧对校园足球发展极为重视,不仅带头制订了《五华县第一小学学校足球队管理制度》和《五华县第一小学校园足球工作未来三年计划》,更是主动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让体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待遇,每学期还有服装费的补贴。
同时,体育教师开展足球训练及活动也计入工作量,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时享受同等或优先待遇。“其实不仅是体育老师,我们学校的艺术老师也有这样的待遇。体艺不是副科,和语数英一样,都是主科,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李钧的教学管理理念走在了前列。
此外,在李钧校长的力主下,五华县一小每年拿出不少于办公经费的15%,作为校园足球训练及活动的专项经费,为孩子们和教练购置运动意外险及责任险。“孩子们每年至少要两套队服,一套夏天的,一套冬天的。还有外套和训练器材,这些必需的东西,我们都要保证。”
与五华县小学的“豪华”足球师资相比,建成不到两年的元城小学还很薄弱,但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决心没有受到影响。“双减”政策实施后,元城小学每天课后的托管时间里开设足球训练课。今年是元城小学第一批一年级新生入学,而选择足球训练课的小朋友达到了一年级学生总数的95%。
拥有担任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校长经历的肖俊珊校长,巾帼不让须眉,她很明白,训练是校园足球发展必不可少的步骤:“足球要打得好,必须保证足时足量的训练。天天练,时时练,否则不可能出成绩出来。当然,我们倡导的是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足球兴趣,将足球和锻炼身体、阳光体育等结合在一起。然后,再从中挑选苗子,找到那些在足球方面有天赋以及对足球有进一步兴趣的孩子进行特长训练,这部分训练的强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在成绩和普及之间,肖校长也有自己的选择,“我跟那个教练说,你就给我天天练,我不跟你要成绩,我要做的是普及。因为足球是要普及的,不是为了一两比赛的结果。”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足球要按规律发展,但能够将足球这项运动的发展规律阐述清楚的人却不多。
梅州人不在乎那些大道理,他们在意的是扎实地做事情。“梅州每年都积极选送我们的老师去参加培训,他们各方面提高得也很快。我们确实是很用心在抓培训,我们也不用人家看到,作为教育系统,我们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了事情,这就足够了。”梅州教育局推进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一直坚持这样的思路。
普及第一,成绩不急
梅州市校园足球发展的目标有五个:一、普及推广足球运动,增加足球人口;二、增加校园足球赛事频次,办好班级赛、校长杯等各级比赛;三、从校园足球人口中挑选优秀球员组队参加省长杯;四、通过校园足球给职业球队输送梯队人才;五、为校园足球人才打通升学渠道,形成校园足球人才制造和应用的闭环。
梅州用了五六年时间,脚踏实地打造基础设施和培养师资。如今他们的成绩已经能够和珠三角地区的足球强校不相上下。梅县高级中学,绝对是梅州校园足球的豪门之一,副校长赖祝军说:“广东省内,就是广州五中跟我们一个水平。”
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赖祝军就回到了梅县高级中学,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梅州足球之乡命名60周年纪念大会上,赖祝军获得了突出贡献人物的荣誉,国脚李建华就是在他手上被职业队带走的。“李建华都没进体校,我从丙村小学直接把他招进来了。”赖祝军还记得当年的事,“他是我一手带大的,从学校直接出去。1997年他初中毕业,1998年就已经是省运会冠军了,连高中都没有读。”
李建华已是“过去式”,但梅县高级中学的传统没有丢。在体育馆二楼的一个房间里,陈列着这所学校多年来获得的各种奖杯和荣誉证书、奖状。“新生入校,先到荣誉室里转一圈。感受一下梅县高级中学到底是一所具有什么特色的学校,足球也是我们学校重点开展的校园文化。我们学校中考体育选足球一般都是满分,99%吧,男女都是,可能考不到满分都有点不好意思。以前梅县踢球的,基本都往这里送,足球特长生也愿意来这里。”对于学校在足球上的成绩,赖祝军很自豪。
如今,教育部明令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招收任何类型的特长生,那么优秀运动员的升学衔接就成为了校园足球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为了让有天赋有能力的孩子能够实现升学衔接,保证他们的教育质量,梅州市教育局研究了不少文件。最终,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梅州市内每个县市区拥有优秀学位的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学位,用以支持经认定的优秀运动员的升学衔接工作。建立这种激励制度后,孩子们既能够踢好球,又拥有了好的升学渠道,从而打消了不少家长的担忧。
此外,2020年起,梅县东山中学、梅州中学、梅县高级中学、兴宁一中和五华高级中学这五所梅州最好的高中,每个学校拿出15个学位,开设足球专项班。通过设班这样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特长培养,另一方面为这些孩子打通升学的渠道,让他们得到踢球的出路。文化课教育得到保证后,这些踢球的孩子在球场上的表现更得到了提升。
经历了多年顶尖足球人才的缺失,梅州不乏失败的例子。有些孩子被天津、北京的职业球队淘汰,不但技能没有达到职业要求,也失去了追赶文化课的机会。纯竞技的人才培养已不再适合现在的形势了,体教融合解决的是竞技运动员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放下追逐成绩的功利心,先把基础普及做好,再努力培养顶尖运动员,这是梅州人品尝过长时间失败后得出的经验。
当普及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对成绩自然带有期望值。“满天星”训练营成为了校园足球普及工作的检验场所。与其他地市不同,梅州“满天星”采用的是大本营、分营和子营的不同层级设计。大本营设在梅州市区,各县区设立分营,子营则建在各个学校。子营里面的任务是技术教学、班级联赛和校长杯;分营则承担县长杯、县的夏令营选拔、最佳阵容的选拔以及人才周末培训的任务;大本营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冬令营和夏令营上,狠抓精英运动员的培训。依托富力足校、五华客家俱乐部的外教进行训练,效果非常好。
同时,职业俱乐部的外教和本土教练带领校园足球教练员一起训练,让学生和教练都得到了提高。此外,职业俱乐部各年龄段的精英梯队,还定期与校园足球各年龄段的最佳阵容进行比赛。五华县将承办今年的“省长杯”比赛,作为东道主,五华县高级中学早早就开始备战。经过与职业俱乐部梯队的定期比赛,球队成长得很快,从开始大比分失利,到现在能和比自己小一个年龄段的职业梯队打得互有胜负,已经让校长和教练们看到了成果和希望。
梅州人希望能给孩子们创造两种机会,能踢上职业足球固然好,如果不行,也能够完成学业,以后回到校园足球的岗位上。让校园足球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闭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而足球,本就不是能够在一条快车道上一直飞奔的运动。
保持传统,探索新路,梅州人对待校园足球,从未急功近利,但扎实的基础和有序的发展,又给梅州足球的未来吃下一颗定心丸。不疾不徐,对梅州校园足球而言,成绩,应该是水到渠成。这就是梅州人的自信,也是足球之乡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