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教父和他的弟子们

2021.01.28
李铁、郝伟、李金羽、张效瑞、郑斌……越来越多健力宝那代的球员,走上了执教的岗位,成为联赛和国字号的中坚力量。虽然都是少帅,但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现出了严谨的执教态度,展现了科学的执教方式,也让球迷和业内见识到了他们的执教能力。那么,他们是如何成长的?作为当初带着他们去巴西留学的教练,朱广沪指导对他们最有发言权,通过他的讲述,我们深刻感觉到,每一个健力宝队出来的教练,今天的上位都是有原因的,从他们的青年...
健力宝教父和他的弟子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朱广沪带着一群十几岁的少年远赴巴西去追寻足球梦想,如今那群少年已人到中年,并纷纷走上了教练岗位。作为这批健力宝球员在足球道路上的领路人,作为老一代中国教练员的优秀代表,朱广沪教练时刻关注着他昔日弟子们的执教。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朱广沪教练,请他谈了对自己昔日弟子们执教的建议。从这次对话中能够感觉到,朱指导尽管离开了执教一线,但是他对于足球的热爱仍旧不减,他对足球执教的思考一直在进步和刷新。

很开心

我的弟子都在搞足球

《足球》:朱导您好,最近您在忙些什么?

朱广沪:我依旧在忙着足球。看青少年训练比赛,看上海全运会队的比赛,因为我目前是上海市足协的技术总监,因此我负责的范围也比较广,包括青少年、业余足球很多活动和比赛我都要去看,给出一些指导意见。除此之外,我还要参与一些教练培训的活动,毕竟我们中国足球要大力发展,一定是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所以必须重视对教练员的培养。

您还真的是非常忙碌,感觉很充实。

刚刚说的还不是我工作的全部,我之前还在跟同济大学合作,在研发一套足球课的培训方案,从八九岁开始,如何科学地培育足球,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与教育结合,因为是跟大学合作,所以这也是一个科研项目,为中国足球从基础发展提供更严谨的科学理论依据,这个项目还要结合实际,通过一些教练的实际操作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再进行调整等等。另外,我还要定期去贫困山区参与扶贫,帮助发展足球。不定期还会受邀去一些足校交流,比如恒大足校等等。总之感觉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充实,依然被足球填满。

您这日程安排听下来,感觉比执教时还忙。但同时也能感受到您很享受目前的这种生活。

是的,我很享受目前的这种生活状态。不用再去面对一线执教的压力,同时还能享受足球的快乐,用自己对足球的一腔热血去奉献,一辈子就追求这个状态,为了热爱而毫无保留地付出。

您能够有目前的这种状态,被足球各个细分领域所需要,恰恰是因为您曾经在一线证明过自己。

或许是吧。总之足球就是我的生命,只要不离开足球,我愿意不断地付出,直到我动不了的那天为止。

现在是您的那些弟子逐渐走向前台的时候了。比如之前张效瑞曾经代理了深圳的主教练,李铁执教国家队,郝伟也带着泰山队足协杯夺冠。

是的,深圳队还有郜林,其实都算是我的弟子,因为郜林也是助理教练。当年很想带郜林去巴西,但是他那时候太小了,还在克劳琛的国青队备战世青赛,他回来后我曾经把他征调到国家队。回想那时候再对比现在,张效瑞和郜林可以说都成长得比较快,越来越成熟,对自己要求也都越来越高,我感觉特别欣慰。我最高兴的是健力宝前前后后曾经去巴西29名队员,目前至少有95%都还在从事足球教练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李铁啊,郝伟啊,这些都在一线执教。其实谢峰也是我的队员,虽然没有去巴西,但是在深圳时我们一起工作过,以前我带队时也邀请他一起做教练组工作。总之看到这么多弟子,无论去没去过巴西的,都在继续从事足球,我还是很开心的。

很遗憾

健力宝没能分散在巴西俱乐部

《足球》:您还记得当时带他们去巴西的细节吗?上飞机之前是怎样的?

朱广沪:上飞机之前别说是队员了,就是我们这些带他们去的人都很高兴,一起前去的像李辉、刘志才,后来还有团长金正民,留在国内的领队朱和元。所有这些与健力宝球队有关的人员,包括我,都在从事与足球有关的工作,而这对于我们带过的队员来说也是一种传承和影响。

去巴西之前,您有没有跟队员们沟通过他们的理想,比如说想通过海外留洋实现自己怎样的目标之类的话题?

那时候的队员们思想都很统一,就是能够出国学习是光荣,学成回国就要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是所有体育人的目标。然后我还记得那时候不少球员都有自己的偶像,能出国他们就觉得好像跟偶像的空间距离就又近了一些了。

他们的偶像都是谁呢?我感觉近些年中国球员很少有偶像了,一问偶像是谁,没有,只是说喜欢欣赏而已。

健力宝那个年代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偶像,而且很虔诚和执着,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这点其实也是受到了巴西教练的鼓励与影响,因为巴西教练说,青少年想要学好足球,偶像的力量非常重要,鼓励他们去观察模仿偶像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去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去追随偶像,也会用不同球员的偶像的名字称呼他们。他们的偶像不少都是马拉多纳,然后还有一些其他巴西和阿根廷的球员。

我看了一些健力宝队到巴西留学的报道,刚刚去的时候条件还挺艰苦的,那到底是怎样的呢?

刚下飞机的时候我们还挺兴奋的,一路上憧憬。但是到了驻地后,发现现实情况跟我们之前预期的还是差距比较大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队员们还是可以克服的,毕竟去那里就是为了学习足球而不是享乐,哪怕宿舍是仓库临时改建的都没关系,但最让大家难过的是场地条件实在太差了,球门都没有,只有门柱,场地野草丛生而且还很高。但既然已经到了,一切都只能想办法适应,所以在处理场地杂草的时候队员们都在互相安慰:这是天然的场地,特别天然,在国内极少有机会能看到。

那时候健力宝更多的是在巴西自己集中训练,由巴西教练带着,平时与巴西球员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是吧?

是的,我们也就是在打一些热身赛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当地球员。其实在我们95年第一次回国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次报告给领导,就是想看我们的队员能不能分散到各个俱乐部,然后定期集中一下就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去巴西留学的队员都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与足球文化中,无论是对于球技还是外语交流其实都有好处,但是很可惜的是我这个申请报告没有被批准,我觉得很遗憾。如果能被批准,我觉得球员学到的肯定会更多更好。

很骄傲

张效瑞给巴西球员做示范

《足球》:您还能回忆起来哪些队员小时候谁最皮,谁最听话吗?

朱广沪:能出去的队员都是素质比较优秀的,都非常守纪律,不太让我操心的,没觉得谁比较皮。特乖的孩子有几个,像李铁、郝伟和商毅,不仅听话,还什么事情都愿意为教练着想。那时候他们真的很小,商毅最小才14岁,大一点的也就16岁。那时候我都在想,要是我的孩子这么小到这么艰苦的条件里锻炼,我会是怎样的心情,看到那时候每个去巴西的队员都那么努力,我心里特别感慨。

条件那么艰苦,1995年曾经回国,那时有没有队员想过打退堂鼓呢?

没有。相反倒是1995年有几个俱乐部想把队员留下,在国内给更好的待遇,但是队员们还都是坚持要回到巴西继续求学。尽管巴西条件相对艰苦,但是在那里第一阶段20个月的生活学习和比赛,让每名队员都真实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以及很多在国内无法学到的技能,因此都很珍惜在巴西学习的机会。

当时所有队员都是您参与挑选的吗?

当时第一批22个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十几个,不是我们选的,因为我本身也是在被挑选的教练之列的。我参与了第一批第二部分队员的挑选,以及第二批队员的挑选。

当时去巴西的队员中,郑斌应该也是非常老实的队员吧,还有陶伟。

他们都是第二批去的,本来陶伟应该第一批,但是因为生病错过了,后来第二批去了。他们都是非常好的队员。

在队员中有“四小天鹅”,是因为他们非常突出吗?

是,他们在那边表现得实力很强,李铁、李金羽、隋东亮和张效瑞。其中张效瑞尤为突出,那边录制一些教学片,技术动作分节,都是用的张效瑞做的示范和分节。这个教学片不光是给我们中国球员看的,也是要给巴西年轻球员看的,即便这样也还是用了张效瑞。因为那时候的张效瑞,技术动作标准,而且球性、球感、转身变向、综合素质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在同龄的巴西球员中也是佼佼者,所以巴西教练选择了他做示范。

他们曾经是那样优秀,那么巴西教练给予中国球员的整体评价是怎样的?

速度快。当时我们不管是在训练中,还是比赛中,都体现出了整个的速度优势,巴西教练对此都非常惊讶。同时我们的身体素质也很不错。不过巴西教练当时给我们提出了,在身体素质和速度的先天优势下,我们必须要提高对抗能力,就是多打比赛,多在有对抗的前提下保持技术动作的连贯以及稳定性。

那么巴西教练对于年轻球员的执教理念有没有什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

巴西的青少年足球教育理念是非常注重球员本身对于足球想象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挖掘,他们不会模式化培养,就像当年张效瑞非常喜欢带球,有时候也会因为带球过多丢球,但是巴西教练跟我们说,不要在他那个年龄过多干涉他对于足球的盘带,只能给予他指点,但是最终让他来选择如何去处理盘带和传球的时机,不要一下就给出答案,让他在不断磨练中自己去领悟,这样一旦他的带球能力成熟了,对于传球时机也掌握了,那么他的能量将是最大的。敢于盘带并且能够盘带的都是俱备一定能力的球员,对于这样的球员要多鼓励,而不是限制。

因此带领健力宝在巴西留洋的那段经历,对于我个人执教来说,也是获益匪浅。

很感慨

那篇《二十五岁的我》的作文

《足球》:其实张效瑞是非常可惜的,由于伤病的原因,他最终可以说没有达到他的能力应该达到的高度就退役了,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落差?

朱广沪:说起来这些真的是一声叹息,那时候我们的队员很多都受到了伤病的困扰,其中集中体现在半月板和脚踝。巴西教练曾经问我,这批孩子究竟是怎么练的,他们受的伤都不该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伤病类型,有的甚至是60岁才该有的老化情况。我们的年轻球员承受力太多不该他们那个年龄段承受的东西。不止是张效瑞,好多队员都受到了伤病的影响,曾经我们的训练是让队员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过重的压力与竞争,其实这是不利于队员们成长的。

其他三只小天鹅情况如何?

另外三个球员倒是没有受到伤病困扰,不过在那边打得最开的还是大羽。大羽从小就非常积极向上,他在那边也总是用自己的努力和乐观的态度带给大家另一种力量。大羽比较活跃,李铁则是刻苦,埋头苦练,隋东亮那时候比较善于动脑。都很好,他们目标都非常明确,有追求,有理想。

在那边的生活一定很枯燥吧?您又是如何带领他们克服那边枯燥想家的日子呢?

还好吧,因为在那边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其实我倒是不担心他们想家,我是觉得因为那边没有机会上课,我担心的是他们文化课落下怎么办,球员本来就容易被说成没文化,事实上踢球又非常需要他们动脑思考,所以后来我就用每周给他们布置一篇作文的办法,逼着他们思考。我记得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二十五岁的我》,几乎所有人都写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二十五岁的我肯定要成为国家队员,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那一批队员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很多要求,讲一次就都能够理解,足球悟性非常高。

后来这个健力宝模式就没有再延续下去呢?

原来签的合同是五年的合同,回来后职业联赛都开始了,然后各俱乐部就把各自队员召回了。但是因为有职业联赛了,再这样组队方方面面都不容易了。经过了那五年之后,其实我们觉得如果再出去,还是要分散到各个国外的队伍中是更好的,然后只搞定期集中交流思想,但是可操作性不容易,后来没能延续下去。另外我们球员其实不能只是简单送出去,能够打上比赛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您当时坚持要求队员们分散到各俱乐部去发展的初衷是什么呢?

我印象中当时巴西教练经常夸奖我们的球员领悟能力快,甚至有时候他说,我也只是跟翻译说了一次,然后翻译翻完之后,中国球员马上就做出正确的动作。可见有一个好翻译是多么重要,正确领会教练的要求是多么重要。但如果我们的球员能够直接与外教沟通,与当地球员交流,那么既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又能够强化他们的足球技能。想要出国去踢球,能够融入当地文化非常重要,我们当时还是中国人聚集到一起,与外教接触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我觉得分散到各队,独立适应对于球员的锻炼价值肯定是更大的。

在线客服 快速购买
关注 公众号
足球大赢家
关注我们
4008800246
咨询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