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为勐腊县一中注入无穷活力 赋予足球新使命,勐腊县一中“挑战极限”

2023.03.27
从只有3人报名凑不齐一支足球队,到40名足球特长生择优参赛;从116支班级队在校内激战全年,到面向全州、全省、以及国境之外主动交流——勐腊县一中在艰苦的磨砺中找到了未来。
校园足球为勐腊县一中注入无穷活力 赋予足球新使命,勐腊县一中“挑战极限”

“挑战极限”是校长刘天成倡导的工作要求,不仅面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第一中学3003名在校学生,也面向208名教职工;不仅针对迎来新挑战的教学工作,也针对迎来新契机的校园足球。8年来,校园足球在该校开枝散叶,随着学校近日成功通过考评、晋升一级完中,足球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鼓舞边疆学子斗志,促进中老两国交流。

两个国家的桥梁

中文系毕业的刘天成教育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教过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语文课,在南腊中学做过11年的校长。2019年调任勐腊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之后,他继续推动原已初具规模的校园足球。在他看来,校园足球的开展对学校“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是个强有力的推动,而且勐腊新一代,尤其需要通过三大球等体育项目来强化“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刘天成在足球方面之所以雄心勃勃,还来自他对勐腊区位优势、中老文化交流的熟知。勐腊地处中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处,拥有磨憨陆路、铁路,以及关累水运三大国际流通口岸,陆地与老挝的琅南塔、乌多姆塞、丰沙里三省接境,西北方向与缅甸之间仅一江之隔。

“勐腊”一词来自傣语,意为“盛产茶叶的地方”,闻名世界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名山”,其中有五座位于勐腊境内:倚邦、莽技、革登、曼洒(今称易武)、蛮砖(今称曼庄)。中老两国山水相连、世代友好,双方来往密切。从勐腊县汽车客运站出发,当地人凭借边民身份,只花50元车资、1小时车程,即可到达老挝琅南塔省的省会所在地南塔,而路程和费用只是前往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的一半。

据了解,老挝足球虽然在国家队竞技层面长期受越南、泰国等强邻压制,但民间足球的气氛和水平都远胜其北面的中国云南。因为工作关系,刘天成经常前往老挝参加交化教育交流活动,所到之处,“几乎一天到晚都有人在踢足球。”他说,“老挝人很喜欢藤球运动,这可能也是他们踢起足球来灵活自如的部分原因。”

勐腊县一中体育老师、男足主教练和玉强介绍说,新冠疫情之前,勐腊县职业高中就有不少爱踢球的老挝留学生,在当地学校之间的交流比赛中,只要有三名老挝队员同时登场,勐腊职高的球队就会所向披靡;县城传统的的足球锦标赛上,也会有企业邀请老挝球员助阵,并借此实力大增,进而问鼎冠军。

从出现在勐腊校园和民间足坛的老挝业余球员来看,他们普遍个子小、力量足、速度快、出脚狠、盘带好,和东南亚足球的总体特征相符。由于云南省校园足球联赛不对外籍学生开放,他们除了非官方赛事,没有更多施展球技的机会。“否则不光是版纳所有学校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恐怕云南省校园足球总决赛也会被老挝的学生横扫。”和玉强说。

和玉强觉得,勐腊的足球要发展,离不开校园这块根基和主阵地,而加强与老挝中学生的交流,与风格更明显、实力更强大的对手过招,“这样的比赛无疑更有价值。”这个想法不仅得到了校长刘天成的赞许和支持,后者还对足球运动的桥梁作用、两国友谊的纽带作用抱有更高的期待。

“老挝北部的华人数量很多,中老国界两边语言相同的少数民族也不少,而足球是一种跨国交流工具,比赛可以让两国的学生、百姓相处更愉快、沟通更充分。”刘天成说,希望勐腊将来有更多的中老校园足球、民间赛事,而勐腊县一中无论是作为参赛者还是承办方,都会乐见其成,乐在其中。

三个男生的加盟

2015年,勐腊县一中入选云南省首批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每个班级各出一支男女足球队参与,一年两度的春季、秋季校园联赛就此拉开了序幕。而代表学校出战的校队的组建,却要比各年级组长、各班主任组织学生上场踢球困难得多。

2006年组建男足校队时,没有任何技术、体能的门槛,高中部的学生只要愿意就可以报名参加。等到报名截止、队员集中时,只有3名男生站在和玉强面前,这让原本热情满满的主教练吃惊、不解之余,也颇受打击。

和玉强是来自丽江的纳西族,虽然热爱足球,也曾是家乡第一支乙级球队丽江东巴的铁杆球迷,但他上大学选择的专业却是篮球。他觉得,如果毕业后回到家乡,以当地足球教练的人才济济,自己投身篮球或许是个明智之选。

或许是命中注定,纳西族的足球热血在异乡勐腊得到了激发。“跟丽江相比,勐腊的孩子喜欢篮球的很多,足球的普及程度相对要低很多。”就连主动报名参加校队的三名队员,其实也没有多少足球功底,甚至谈不上多么强烈的比赛愿望,只是图个新鲜,想尝试一下“校队成员”的感觉。

要想达到一支球队报名参赛要求的23人,眼前的这3个人只是的零头,怎么办?和玉强只能去动员那些不会踢足球、不爱打篮球,基本也不喜欢运动、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就这样,建队当年首次参加西双版纳州的校园足球联赛,他的目标是锻炼队伍,等队员们上高二、高三年级,练出点模样来,再追求更好的成绩。

首次出征,勐腊一中不出意外地获得了县级校园联赛冠军,随后获得了州级赛事的第三名。没想到,正式比赛释放了队员的激情,还极大地增加球队内外对足球的兴趣,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这支生拉硬凑的球队,训练态度一下子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参加训练。“比赛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和玉强说,“代表学校出战,学生的荣誉感和好胜心被激活以后,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从竞赛中发现问题,从竞技中提升水平,已成为勐腊县一中上下开展校园足球教育的法宝和共识。对外正式比赛,学校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全力保障;对内的班级联赛,从初中到高中,重在从中寻找有意愿、有天分的后备人才。

不仅如此,轻松快乐的班级联赛,开始和认真投入的校队训练联系得越来越紧。来自校内各个班级的足球热情让校队开始有了优胜劣汰的内部竞争,校队对外的比赛成绩又提高了班级联赛的热度。

2017年、2018年的州级联赛,勐腊一中男足在高中组赛事中的成绩也有所提高,两度获得第二名。与此同时,女足更出色的战绩也刺激了男队的求胜欲,2016至2019年,勐腊一中女足获得州级校园足球联赛两次冠军、一次亚军、一次季军,还有一次获得了全省第五名的成绩。

和球队一起成长的教练员和玉强,一边参加D级教练、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学习,一边通过训练和实战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做法,提高对足球的认识。他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县城的业余联赛,通过与成年业余球员的较量锤炼队伍,从而让这支起点不高、基础不一的学生军尽量追求地面配合,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针对不少队员进高中前没有足球训练基础的情况,和玉强渐渐摸索出一套训练方法。每三年一个周期,以高一年级学生为主体,适当补充高二、高三的队员开展训练,这样做势必要经历一年的成长期,但三年下来,还是能有一支相对成型的队伍和一套趋于成熟的打法。

站在今年一月竣工的7人制人工草坪球场上,和玉强不禁回想球队在这片原本坑坑洼洼的场地上度过的坎坷岁月——皮球弹地后的突然变向,烈日风雨中不懈坚持,甚至还有红火蚁的叮咬……为了让队员练习地面配合、适应11人制比赛的需要,他们多次组织全队乘车前往县体育中心的人工场地训练。对此,学校领导每次都给予大力支持。

在州级校园足球联赛中,选材基础更好的勐海县一中是高中男足的常胜之师,也是勐腊县一中的攻坚对象。通过招收足球特长生、扩大选材面,以及每周的勤学苦练,定期与成人队交手,最近一届校队已经具备了勐海对手一决高下的实力,可惜他们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较量的机会。

2020年起,边境县超乎寻常的疫情防控压力,让当地的县、州两级校园足球赛事全部停摆,这也让包括勐腊县一中在内的参赛球队感到非常遗憾。对于教练来说,今后还有机会带队参赛,但那批学生代表学校争夺全州校园联赛冠军、代表版纳参加省级赛事的机会,就这样永远地错过了。他们只能满怀惋惜地离开母校,满怀对足球的热爱天各一方。

少数民族的热情

为了推广校园足球,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勐腊县一中可谓是不遗余力,继2015年申报校园足球特色校成功之后,2016年他们又申请成立了包括足球项目在内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19被列入云南省首批体育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校后,足球队选材难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

3月21日记者在勐腊实地采访时,2023年云南省体育类专业统考正在昆明开始一周的考试,其中就有勐腊县一中报考足球专项的四十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换句话说,从中选出近一半球员组成校队,与七年前组队时的“三人行”的尴尬局面相比,看上去已经彻底改观。

当天下午放学后,适逢校队面向高一学生招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基本训练,体育组长肖佑安、足球教练和玉强都发现了几名基础不错的队员。得益于足球特长生中考降分录取的政策,以及校园足球在勐腊的中小学逐渐升温,可塑之材正在逐年增多。尽管如此,学校为了扩大训练人口,培养重在参与的足球氛围,校队的日常训练还是向所有愿意加入的学生敞开,只在赛前集训、参加比赛时才缩小范围。

据肖佑安多年的观察,校队人员的构成一直以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其中有哈尼族、彝族、苗族和傣族等,而哈尼族支系之一的爱伲人又特别喜欢足球这项运动。虽然球队里也有汉族的孩子,但总体来说,汉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多数在县城,体格不如大山上、寨子里长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强壮,性格也往往不像后者那么外向、好动。

去年高中毕业的哈尼族队员李呼见,无论是对训练的认真态度,还是对比赛的忘我投入,都给教练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年前县里的成人业余比赛中,因为被学生军三球领先,对方球员采取了报复性的动作,造成李呼见手腕粉碎性骨折,当场被送往医院。可是这名队员打着石膏、躺在病床上时,仍然关注着本队的比赛,并且向教练主动求战:“老师,只要球队需要,我随时都可以上场。”现在,他已是武汉工程大学的大一学生及校队成员。

和玉强介绍说,少数民族队员占大多数的勐腊县一中校队,不论多数派哈尼族还是少数派傣族,长年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地区,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地域的共同特征。比如在爆发力和速度上较有优势,但耐力方面还有待提高,球队到昆明比赛时往往会出现高原反应。

这次校队招新,高一的熊锦波同学引起了教练的注意,这名体格壮实、动作灵活的哈尼族学生说他从小学起就喜欢踢球,但一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参加校队是想凭借足球特长考进更好的高校学习足球专业,他希望将来能回到勐腊就业,最好能到学校里当一名足球教练。“这也是我们老师、教练的目标,我最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回报校园足球。”和玉强说,“勐腊足球太缺教练了。”

一所学校的执着

目前为止,男队的纳西族主教练和玉强,以及刚调动工作离校不久的女队的傣族主教练艾叫,包括现在带学生去昆明参加体考的助理教练陈洪生,都不是足球专业出身。不过,只在校园内部挖掘现有师资、专业人力短缺的局面很快将得到改观。据校长刘天成透露,学校引进的四名体育老师,将在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一齐就位,“四名新老师里,有两名是足球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中一人还是云南大学校队的队长。”

对于即将到任的新同事,肖佑安盼望已久,“新老师的青训理念更先进,训练方法更科学,一定能给我校的足球带来新的气象。”和玉强则表示会全力以赴配合、顺利完成交接,“可能在外出比赛的管理细节上,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和足球运动魅力的契合引导方面,我会跟新的教练说一说我这几年的心得和反思。”

自2015年入列校园足球特色校以来,勐腊县一中通过体育课、俱乐部、兴趣班、特长生训练、校队训练等多种形式推进校园足球,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创高水平球队、争运动成绩优秀、拓学生读书路子”的工作思路,八年来仅通过足球一项,已先后向全国各地的高校输送了四十多名本科生、近三百名大专生。

全校58个教学班,共有116支男女足队伍,每个学期分为六个年级组展开较量。为了有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来容纳学生逐年增长的足球热情,校方已经向主管部门申请,将在现有校区的半山腰上新建一块带400米跑道的标准足球场。可以想见,新球场会让这所省级“绿色学校”、“文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更加靓丽,更具激情。

目前,学校借助中老铁路的地利,响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七彩云南高铁沿线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联赛”的相关文件精神,提交了参加比赛和申报承办分站赛的材料。无论这次申报能否通过,积极办赛、主动参赛、扩大交流都是勐腊县一中体育工作的既定目标。而一旦条件成熟,跨国界的足球交流也会随之启动。

身为校长,刘天成力主全体师生齐心协力“挑战极限”,相信学校可以为勐腊足球做得更多,可以为西双版纳的体育事业、为中老两国的民间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该校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他要求足球相关团队树立“国门学校”的意识,也希望足球专业师资的引进,能让校队的意志品质、竞技水平、礼尚往来的细节全面提高,让队员们自觉维护“国门”的形象。

校园足球,为拥有65年历史的勐腊县一中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草根足球,也在这所挑战极限的校园里获得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在线客服 快速购买
关注 公众号
足球大赢家
关注我们
4008800246
咨询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