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校园,足球在边境小城顽强生长

作者:特约记者左瑞河口报道 日期:2023.03.20
位于云南省东南端、中越两国边境的河口县,同样有孩子满怀对足球的热爱,同样有教练抱定初心扎根基层,河口县一中足球代表队近日重启,就是当地校园足球顽强生长的例证。
根植于校园,足球在边境小城顽强生长

足球从火热到冷却,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但是从岑寂到崛起,河口足球经历了接近二十年的顽强生长。由于在校园足球上勤耕不辍、披荆斩棘,河口瑶族自治县这个位于中越边境的小城,已经在红河州足球界、乃至云南足坛占有了一席之地。

水泥地上萌芽的绿茵梦

3月14日下午,河口县一中尚未完工的足球场上,或者干脆说水泥地上吧,33个孩子站在自己人生的第一任足球教练面前,开启了自己的校园足球之旅。面对众多穿着篮球鞋、跑步鞋的新人,主教练严浩不得不从“什么是足球鞋、护腿板”讲起。看上去,校队绝大多数新成员对球鞋的材质、鞋钉的种类并不清楚。

44岁的严浩是河口县一中的体育老师,他觉得,尽管人工草坪、塑胶跑道还没有到位,但喜欢足球的孩子们等不及了,解冻后的河口足球也已经迫不及待。新一届河口县一中足球代表队正式成立,不仅意味着近三年来该校近乎停滞的校园足球再一次启动,也意味着严浩的工作又多了一份责任。

据该校初中部校长张协强介绍,去年9月,河口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与河口高级中学正式合并,这所学校里的初中生才第一次在新校园拥有自己的足球场——哪怕它暂时还是一块水泥地,也比以前强得多。

对于河口校园足球筚路蓝缕的经历,2005年就在县一中工作的张协强深有感触。那所位于老城区的学校曾被外地同行视为“全省最袖珍的初级中学”,一共就是两幢教学楼,3块水泥地篮球场。为了支持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校方会把其中一块篮球场挪做“足球特区”,也会允许足球队员们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硬地训练。

显然,学校的场地容量太小,还会造成孩子受伤的机率增加。于是,有难度的技作动作、有对抗性的教学内容,以及校际交流赛,只能让严浩带着孩子到校外找场地。而在2019年以前,河口当地,无论是校园足球场还是社会足球场都非常少。“两校合并之后的新校区、新球场,应该能让学生的运动天分和足球热情得到更大的满足。”张协强说。

据了解,河口县境内的山地占比高达97%,平地难寻是球场难觅的客观原因,但近年来,在校园足球和场地建设的双重驱动下,不仅当地中小学的足球场数量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两块对外开放的社会足球场。张校长称,初高中两校合并之际的运动场升级改造,也是河口县政府主导的“校园扩容提质工程”的一部分。他认为,无论是参训的历届学生,还是一直带队的严浩老师,“这么多年坚持下来都很不容易。”

对于高中在校生1200人、初中在校生520人的“倒金字塔”现状,张协强解释道,河口目前只有1所完中、4所初中,由于边境的办学条件、人文环境与内地存在差距,加上当地半年以上时间都处于高温炎热的气候状态,小升初、初升高这两个环节上的生源流失较多,有条件的学生会前往蒙自、建水等教学条件更好、气候条件更舒适的地方继续上学。

这个问题在严浩专注的足球教学领域,体现为优秀后备人才的流失、青训成长阶段的断裂。“这几年在小学阶段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好苗子,一毕业,要么去外地,要么干脆不踢。”他说,“我相信这种情况会有好转,目前能利用新校区的场地重组校队,也是想让河口的孩子多一个在初中继续踢球的理由和选择。”

水泥地上新校队的第一堂训练课,严浩示范的第一个技术动作是:向前运球、停球转身、直传下一个队友……但第一个动作训练开始没多久,他就现场订正了自己的训练计划:“我们很多队员还不会传球,这样吧,停球转身以后,继续正脚背带球,一直带到交给你的队友。”

偶尔有那么一会儿,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在足球上,严浩会立刻警告:“注意自己的态度!态度决定了你们当中哪些人能留在校队里。”

延续与足球有关的幸福

水泥地上重建校队的一幕很简单,没有任何仪式感,但这也可以看作对河口足球缺少场地的往昔的一个告别仪式。在校方的支持下,严浩在教师本职之外、普及足球之余,获得了每周两次,每次约一小时的训练时间。“如果学生喜欢踢,也愿意坚持训练,我们就把周末的时间也利用起来。”首次新校队训练结束后,他说,一直以来,无论条件怎样艰苦,只要和队员在一起练球,总是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过得很幸福。”

上初中才开始足球训练,会不会起步太晚?这对严浩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因为他自己也是进了初中才开始踢球的。当年他进了建水的中学,才开始接触足球,由此至今对足球热情不减、痴心不改。虽然小学时代与足球无缘,但他相信自己在足球方面是有天分的。

很快,他在建水成为校队里唯一一名初中成员,队友们都是高中学长。在对阵红河学院的一场友谊赛中,替补登场的他面对大学对手并不怯阵,还打进了全场唯一的进球。那个时刻的严浩,无疑在球场上找到了赢家的感觉,收获了别样的幸福。

高中转学回到家乡后,他是河口县一中师生联队里最年少的球员,却在与当地实力最强的成人球队交手时独中四元。4比3获胜的大冷门,让在场的学生、老师、校长都备感震惊。那个时刻的严浩,俨然是令人瞩目、豪情满怀的业余足坛新星。

从父辈的口中,他知道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口的民间足球,在一群说粤语的两广移民的引领下,也有过自己的燃情岁月。而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风光经历,只是土场足球、泥地竞赛那个火热年代的尾声。

2005年,作为河口县第一个云南师范大学足球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回河口教孩子踢球,严浩没有想过别的就业方向。他相信,这个地方会有别的孩子比自己更有天分,也相信自己在足球场上获得的幸福可以延续到下一代,还可以传递到更广阔的人群。

他隐约记得,也就是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的前些年,下午4点半放学后尽情踢球、尽情玩耍的日子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补课、做题……差不多从那时起,后继乏人的河口民间足球,也开始变得无人问津。

带高中生踢球,球队的训练时间无法保障;带初中生训练,刚有起色,中考就将来临……但不管在哪儿,不管有多少学生愿意加入,严浩都坚持带队训练,哪怕自己默默无闻,自己的球队也藉藉无名。直到十年过后,已为人父的他带着儿子在广场的空地上踢球时,渐渐吸引了别的孩子加入进来。此后,他开始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业余时间,义务指导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踢球。

从更小的娃娃抓起,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做起,严浩仿佛在足球上找到了一片新天地。白天上课时,教足球是他最得心应手的事情;放学后,带着学生继续在球场操练;晚上在校外的场地上,领着一群小朋友奔跑。这就是一名基础教练近五年来的日常。

2019年,同创足球场和同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同时开业,负责人刘培是严浩的朋友。她坦承,如果不是受严老师的影响,自己不可能投身足球青训、球场运营这个陌生、吃力的行当。据了解,刘培依托县青少年宫创办了河口第一家青训机构、第一块八人制社会球场之后,河口后来又有了第二家青训俱乐部、第二块社会球场。“虽然河口的足球培训市场还很小,但是有竞争,也说明足球正在河口发展、升温。”

河对岸的氛围让人羡慕

3月14日,河口县一中新校队首次训练结束后,好几个七年级的新人意犹未尽,在球场上流连不去。而从训练过程看,他们的表现并不抢眼,可以说不怎么会踢,倒是其中两个孩子的名字颇为特别。

其中一名叫磁善的学生说,他报名踢足球是“因为热爱”,虽然以前踢得少,也没有老师教,但现在到了初中,有教练有场地,他想好好练一练。另一名队员则相信,有机会跟着校队训练准没错,一定能让自己的水平很快得到提高。被问及姓名时,他说:“我叫王中越。”

“中越”这个名字在河口当地很常见,这通常意味着孩子的父母双方之一是越南人。“光是我教的学生里,就有三四个取名‘中越’的混血儿。”严浩说,他的妻子也是中越混血。而新弟子王中越也证实,他的父亲来自河对岸的异国。

源于蒙自的南溪河在河口县汇入红河,流向越南后被称之为黑水河。而河口县的河对岸,就是越南的老街市。对从事边境贸易的河口本地人来说,“越南”意味着商机和价差,而对严浩来说,邻国的足球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

与越南国字号球队的战绩近年来时不时在国内足球圈引起“反响”和“反思”不同,严浩更在意的是足球氛围的反差。“足球真是越南的国球和第一运动,你只需要去老街看看,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踢球的人群,大人小孩都爱踢。”

在中国境内的红河沿岸马路上,严浩一眼就能看出路人的来历,哪些来自越南,哪些来自中国。这乍听起来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他说骑摩托车的都是本国人,越南人骑的是临时租用的轻便电动车;而白天在大街上行走的年轻人差不多全是越南人,“至于河口的年轻人这时候去哪儿了?是宅在家里还是去了外地,我也想不明白。反正,你看不到他们踢球。”

对拥有铁路、公路两个国家一级口岸的河口来说,过去三年承受的疫情防控压力远大于内地。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校园里的体育活动、升旗仪式都一度暂停。而在此之前,河口和老街作为近邻,在校园足球领域也有交流往来。“总的来说,我们打不过越南的学校,场上的比分差距,说到底还是我们的足球氛围不如他们。”也正因如此,严浩对恢复正常后的口岸交流也多了一分期待,“和更强的对手对阵,这样的交流才更有价值。”

相比河对岸经久不息的足球热潮,河口的民间足球经历了十余年的断代,已不复当年的激情。按照严浩的说法,“差不多从我们那一辈过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年轻人踢球。”经过当地各方的努力,包括严浩大学毕业后18年的坚守在内,河口足球正在恢复元气,但要赶上对岸的氛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拿场地使用率来说,位于青少年宫附近、全县仅有的两块社会足球场,除了晚上和周末有孩子们踢球,白天几乎一直处于闲置状况。再看同创俱乐部的在训规模,疫情之前有过80人的峰值,三年后的参训人数已经不到一半。

“不管怎么说,校园足球正在重启,不光是我们县一中,城区小学、南溪小学等学校的青训也在有序地开展,以校园足球推动社会足球,将来还是有希望的。”这些年来,严浩带着自己的人马,一有机会就上门交流比赛,虽然本队的实力明显占优,但他认为让其他学校参与进来、认清差距,其实也起来到了一种带动的作用。

成绩并不是终极目标

除了在本地交流作赛,严浩也很重视异地出访比赛的价值。红河州内的蒙自、开远、泸西,云南省内的昆明、玉溪等地,都留下过河口小将们的身影。对于教练来说,比赛可以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他们积累经验的大好机会。

因为本地气候炎热,习惯晚上训练、夜间作赛的河口孩子初次出征外地时,很不适应在阳光照射的白天踢球,甚至显得比别的球队更怕热一些。这往往让对手也觉得不可理喻,“云南也没有几个地方比你们河口更热呀!?”

严浩对训练的投入、对足球的执着、对技术细节的追求,不仅感染着孩子,也影响了家长们的态度。看到自己的孩子通过足球开拓了眼界,磨炼了意志品质,很多队员的父母都甘愿风里雨里地送孩子去踢球,不管是占用晚上的时间,还是自驾组团送往外地。

2021年,由严浩一手组建、参与指导的河口县城区小学校队,在红河州校园足球联赛中一举夺得小学乙组冠军。这个空前的突破,打破了河口足球多年的平静。据悉,这也是总人口10万出头的河口瑶族自治县,第一次在三大球项目上获得州际赛事锦标。

城区小学夺冠,给当地足球青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表明严浩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多年的心愿得到了实现。不仅如此,河口校园足球在小学年龄段比赛中,还数次代表红河州打进省级青少年赛事的前三名。引人侧目的同时,外地的青训队伍陆续来访切磋,还有两名球员入选了云南省全运会后备梯队。

正如河口的中学每年都面临着生源流失的问题,眼看着本就稀缺的足球人才流失,更是让执迷足球的严浩心痛不已。为了让孩子们升入中学以后还能继续踢球,他不得不帮助队员们联系训练条件更好的外地学校。

走过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执教对象年龄段逐级下沉的18年之后,严浩开始思考自己和足球终生不散的未来,他认为基层教练的重心和使命就是普及足球,而球队争金夺银、球员入选省队的成绩固然一时喜人,都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更不是自己从事足球工作的原始动力。

“其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到河口的足球气氛好起来。”在他看来,只要足球氛围浓厚、群众基础坚实,出人才出成绩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河口足球的氛围要重现上世纪的火热很难,要赶上河对岸的越南更难,这虽然不是一名体育老师可以左右的事情,但热爱足球、乐于拼搏的每个人都应该迎难而上。“我也相信,现在有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河口足球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在线客服 快速购买 咨询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