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也是“鱼缸”的问题?
从桑乔、麦克托米奈、安东尼、拉什福德、格林伍德、霍伊伦到奥纳纳,这些近年来被曼联弃如敝屣的球员,都在新的球队焕发了生机。每一位球员的爆发,仿佛都在印证C罗“鱼缸效应”的正确性。问题是为何这些球员只有在离开曼联后,潜力才能被激活,甚至被发掘出新的战术技能?弗格森退休后,曼联已尝试了多达10名教练,但始终无法回到昔日的巅峰。而且,近年在引援和使用球员方面的问题似乎更严重。离开曼联的球员们打出一流数据,正反衬出这些球员在曼联并未得到善用。
这样的问题从滕哈赫开始就比较突出,阿莫林时代依旧存在甚至更严重。教练认定的战术体系,与球员个体的特长之间如何达到平衡,似乎一直是困扰弗格森之后历任教练的难题。几乎所有离开曼联就复活的球员,谈及曼联的问题时,都提到战术体系和战术角色的困惑。教练们执着于自己曾大获成功的体系,却总是在错误的位置选择错误的球员,最终不断累积的失误带来不可避免的挫败。
某种程度上后弗格森时代曼联教练们的失败,也是曼联这个“鱼缸”的一部分。缺乏个人能力和战术针对性的引援比比皆是,价格高昂的球星不断在曼联失败,这不是找到一位精明且专业的足球总监就能解决的问题。
滕哈赫从阿贾克斯和荷兰足坛引入的旧部,在英超并没有展现出在荷甲的出色状态。显然这不是教练并不了解球员的优点,球员也对教练的体系并不陌生。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阿莫林去年上任时曾指出:俱乐部上下一直希望快速复制弗格森时代的成功,而不是以弗格森的精神组建球队,是曼联始终走不出失败循环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战术上的适配问题就容易被忽略。
这就像系统思维科学中的“饮鸩止渴(fixes that fail)”模型一样,一味追逐快速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修复方式,只能短期内令问题有所缓解,却会导致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教练们没有足够时间考察球员,只能选择让球员适应战术阵型,结果就是经常让错误的球员出现在错误的位置上。曼联的失败在于引援和教练战术体系之间的明显脱节,管理层和教练在球员选择上的分歧,往往最终直接决定了球队在球场上的失败。
曼联球员“散是满天星”的现状,促使曼联必须改变既有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弗格森大权独揽的Manager模式,以系统思维为基础寻求优化整个俱乐部的架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分。这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分析、改变,问题是拉爵爷能够给自己的管理层和教练组多少时间,来完成这种系统思维的全面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