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用理念和热爱深耕青训

在不久前结束的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中,由前中国女足门将高红挂帅的深圳女足勇夺冠军,实现卫冕。近年来,高红潜心足球青训,此次带队夺冠是其执教能力的体现。近日在广州番禺举行的一个足球训练营中,高红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就足球青训、校园足球,以及自己的执教理念等话题与记者进行了交流。
夺冠之路的挑战
高红接手深圳女足具有偶然性。离开恒大足球学校后,她来到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下称华附)执教,该校刚好负责组建深圳市中学生女子足球队参加第14届省中运会。高红一来就接到这个任务,此时距比赛开始仅剩一个半月。由于参赛规则的限制,华附具备参加省中运会资格的球员数量不足,难以单独成队。在深圳市教育局的协调下,高红从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园、深圳市平冈中学挑选补充了所需球员,最终得以组建一支由三所学校共25名球员构成的参赛队伍。
时间短、队员能力不足、教练团队缺失是高红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她首先着手组建教练团队。她了解到,自己曾执教过的一名国少队队员在退役进入大学后,正好在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园担任临聘校园足球教练,于是在深圳市教育局的协助下将其招入麾下担任助教。同时,高红就球队所缺向社会借力并得到广泛支持:深圳市社会青训机构“勇士连盟”无偿派出持有欧足联A级证书的守门员教练,还额外指派一名有半职业经历的年轻教练支援;专业康复机构“体思top sports”则以最低价格为球队提供康复支持……
训练方面,高红采取以赛代练的模式。“组队后,我立刻联系了全国校园足球冠军队历城二中女足主教练姚波,把球队带到历城,通过一起训练和比赛,向冠军队伍学习。”此外,通过参加由青州市外国语学校举办的“青外杯”全国女足邀请赛,进一步了解球队的实际水平。“我想通过比赛看看我们队原始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和强队差距有多大。”
结束在山东的以赛代练后,高红带领球队前往恒大足校展开为期三周的训练。“恒大足校以无比真诚和热忱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专业场地和设施保障下,高红开始打磨球队的战术细节。“进攻时如何通过拉开宽度等方法保持球队的控制权,防守时又该如何形成整体的行动,我们通过反复的训练努力把这些理念刻进球员脑子里。”
集训结束后,队伍回到深圳,龙岗区体校、深圳青年人足球俱乐部等方面又为球队提供了天然草场地支持。高红对此深有感触:“从教育局调配队员,到学校保障预算,再到社会机构无偿支援,我们队最终能夺冠是离不开各方支持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深圳的校园足球环境很好。”
在高红看来,深圳校园足球的深厚底蕴是球队夺冠的隐形基石。“这里有‘班超’‘校超’‘街超’赛事;这里的龙岗区、宝安区体校的女足梯队十分完善;体校生初中毕业能进入华附等高中‘边学边踢’,形成了稳定的人才输送链……”高红如数家珍地说道。
理念的传承与践行
高红的足球理念,在她执教的每一支队伍中都留下了深刻烙印。无论执教男女足、业余或精英队伍,她始终坚持“控制型足球”。
“控制比赛、控制球权、控制对手,这是我的执教风格,从一开始就没变过。尤其在青少年阶段,一定要强调控球,这样才能打出更多的配合,才能把球员的技术、意识、智力各方面的特点展现出来。”
“国内很多人觉得在校园足球里,因球员水平较低而无法打控制足球,这是误解。理念才是引导技术提升的核心。” 高红认为控制型足球的风格既适合中国球员特点,也符合现代足球发展的趋势。青少年阶段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需要通过系统方法建立风格基础,成年后再学习灵活调整。“没有青少年时期的积累,成年后很难适应不同体系。”
作为球员,高红当过国门、留过洋,退役后到欧洲足球发达国家进行过深造,有过执教国字号的履历,也曾在全国知名的足球学校担任过竞训总监,她说自己的足球生涯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近日她参加了在广州番禺木生缘足球场举行的爱科诺球商训练营,期间她发现一群普通的校园足球爱好者在接受理念灌输和战术拆解后,短短三四天就从“胡踢”变成“会踢”。
“把概念讲清楚,告诉球员该做什么、怎么做,他们的改变会很明显。”高红认为当球员对足球有了共同理解,并且这种理解与国际足球接轨时,技术的提升便水到渠成。
“无论带国字号还是校园队,我的理念从未变过——要踢得好看,更要踢得有想法。”高红认为“美丽足球”和“胜利足球”不是分割的,无论是带国字号顶尖球员,还是基础体校队、校园足球队,她都坚持这一标准。
“足球不仅是身体的对抗,更是头脑的较量”,这是高红的核心执教理念,在此次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中,她着力改变队员“踢简单足球”的习惯,“她们过去对足球的认知可能比较简单,更多是打直接的足球,怎么转变她们的观念是个巨大的挑战。”
平时,高红会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训练,持续激励并引导队员突破自我,勇敢跳出舒适圈。“有的队员训练专注度不够,我会通过开队会、一对一谈话等方式,告诉她们‘舒服就意味着没进步’。”她坦言,改变习惯的过程充满困难,“有的队员会抵触、觉得太累,但随着核心球员带头坚持,其他人慢慢就跟上了。”
“这支深圳队一开始没人敢想夺冠,甚至觉得能踢完比赛就不错了。”高红深知,临时组建的队伍最缺的是凝聚力和目标感,因此她着重给队伍做好“定位”。“深圳是移民城市、国际化都市,我们的足球要体现进取心、自信心,要和城市精神相符。” 她鼓励队中球员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甚至让球员采访自己家长,“问问你们的父母为什么来到深圳?如果在这里打拼遇到困难就退缩,怎么会有现在的生活?”
高红这种植入DNA的教育,让队员们逐渐明白“这支队伍不仅是踢球,更是要展现生命的韧性”。
深耕足球,源自热爱
自2012年以来,高红从事青训工作已近 14 年,期间经历了很多艰难时刻,是什么力量支撑她一直走到现在?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热爱。“无论是对这项运动,还是对这个职业,我都是热爱的。我觉得在这里找到了我人生的意义。”
青训中总是会面对“成绩压力与长期培养”的矛盾,高红指出这恰恰是中外青训的差异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眼光是否长远”。
“欧美足球有百年历史,青训目标清晰——培养能经受市场考验的精英球员,所以他们耐得住寂寞。”高红说,中国职业化时间短,青少年阶段常以比赛成绩衡量成功,却忽视人才培养标准的明确性。“我们应该根据职业队、国家队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制定培养方案,不能只看短期成绩。”
高红对校园足球的定位有着深刻的认识。“首先是提高青少年体质,让足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是扩大足球人口,弥补我们的弱项;最重要的是,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质和能力,从而提升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她认为校园足球如果能朝着这三个目标发展,就很有意义。
如今,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刚召开,国家重视、社会投入的“东风”正劲。高红相信,只要坚持理念引领、深耕青训土壤,中国足球一定能“踢出有吸引力、能赢球的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