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跳板”,荷、比俱乐部更有优势
 
        卡塔尔和沙特的集体留洋模式,其实中国足协和民间机构此前也曾在西班牙、葡萄牙、克罗地亚尝试过。但因无法参加正式比赛,对球员的个人能力提升有限。相对来说,足协、俱乐部青训与欧洲“跳板”俱乐部建立“双边渠道”,真正踢上正式比赛的留洋更有效果,目前来看,在欧洲挑选“跳板”俱乐部,荷兰和比利时优势最大。两国联赛对非欧盟球员人数几乎不限制,例如比利时仅要求一线队有至少6名本土球员即可。继卡塔尔后,日本、沙特的欧洲“跳板”俱乐部都在比利时,今年,印尼足协与荷兰足协达成了青少年合作协议,将年轻球员送到荷甲或荷乙俱乐部“练级”。
建立长效“双边渠道”,特别是欧洲“跳板”俱乐部方面,日本最成功。2017年,J1联赛的FC东京总经理立石敬之建议DMM集团老板龟山敬司收购欧洲中小俱乐部,作为日本球员留洋的欧洲跳板。2017年,DMM集团收购了比甲的圣特赖登20%股份,2018年完全控股,立石敬之担任CEO,全面构建与J联赛的长效“双边渠道”。圣特赖登与J联赛5家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达到了日本球员留洋的集聚效应。
圣特赖登本赛季一线队有多达7名日本球员,自2017年以来,该俱乐部已引入了多达25名日本球员(如图)。俱乐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每位日本球员都配有翻译,为初来乍到的日本球员从落地就开始通过“语言关”。当地日企有不少员工,大量留洋球员又吸引了更多日本游客,为日本球员解决了语言、生活等问题,加速融入欧洲足球环境。
此外,加上同样具有日资背景的葡超俱乐部波尔蒂芒人以及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日本足协“欧洲总部”,日本足协构建了日本球员在欧洲发展的多基地网络。
除了卡塔尔、日本、沙特外,英超莱斯特城的泰国华裔老板徐盛源在2017年9月在比利时收购了OH鲁汶俱乐部。7年来,至少有8名泰国年轻球员入队。
印尼的“跳板”俱乐部,则有足协主席托希尔收购的英甲牛津联,该队先后引入了现役国脚费迪南和归化国脚罗梅尼。此外,印尼足协与荷兰足协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未来的留洋“跳板”俱乐部,大概率会落在荷兰联赛。
“双边渠道”模式,对中国足球留洋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足协和中国足球界更应从解决现实难题入手,为球员留洋提供实质帮助。在荷兰、比利时这样基本不限非欧盟球员名额的欧洲二流联赛,收购或寻求合作,建立留洋“跳板”俱乐部。在确保留洋球员有稳定出场时间的前提下,从俱乐部层面解决年轻球员融入欧洲联赛的语言、生活等难题。同时与国内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打通留洋的长效“双边渠道”,才可能是中国足球留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