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下沉,足球之乡示范“从娃娃抓起”

2021年11月18日凌晨,国家队主帅李铁将在沙迦的国足赛后发布会开成了一场“翻车”大会,诸多言论引发争议。其中,对青训体系的指责,也成为媒体和球迷对李铁不满的一大缘由。
每个中国足球人都知道“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但究竟该如何定义娃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2019年,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的文件出台,在文件的指引下,校园足球终于开始下沉到幼儿阶段。“娃娃”也终于被清楚地定义。
文件出台后,出乎梅州市教育局意料的是,许多梅州市幼儿园的园长自发前往外地学习幼儿足球的发展,其中许多园长都来自民办幼儿园。出于“生存”的需求,民办幼儿园需要办亮点,要有特色,家长才愿意把孩子送来。所以每个幼儿园都在创新,而足球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载体。
由于足球传统氛围浓厚,加上各级部门的重视,梅州市幼儿足球发展得很早,但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梅州市举行了第一届幼儿足球选拔赛,孩子们被分成ABC组打分组赛,还计算积分。同年,梅州市教育局在兴宁第一幼儿园组织了一场关于幼儿足球发展的现场讨论会,广州体育学院周毅院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庄弼教授都在现场进行了授课。其中,庄弼教授提到,在幼儿阶段,孩子们骨骼发育、器官发育都没有健全,关键部分尤其是腰椎一旦受到外力伤害,可能会导致终身的遗憾。发展幼儿阶段的校园足球,必须按照幼儿的成长规律来做。
于是,2018年的那届幼儿足球选拔赛成为了梅州市最后一届幼儿足球竞赛。从此,梅州的幼儿足球走上了游戏、兴趣化的方向。在这点上,中外专家的意见一致。在顺德足协担任青训总监的塞尔维亚人杜山说:“9到11岁是练技术最好的时候,年龄太小的孩子只能玩,他们的专注度无法支撑他们训练足球。”足球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只有尊重了规律,才不会走弯路,梅州足球扎扎实实,从根上做起。
梅州市直机关幼儿园
幼儿足球,小游戏蕴含大道理
“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游戏。你们在场地里随意运球,过程中要经常注意看老师手里举起的玩具。”梅州市直属机关幼儿园的房志湘老师正在向记者示范如何让孩子们养成在带球中观察的习惯,“如果看到老师手里举起了玩具,就把足球停好,到玩具区对应的玩具旁站好,每个玩具边上只能站一个人。”
这是梅州市直机关幼儿园一堂普通的足球课,却蕴含着不小的玄机。“中国球员在场上多是低着头带球,这是不对的。”大学时期学足球专业的房志湘对中国球员的“陋习”深恶痛绝,“我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踢球要抬头观察。”
师资不足,就“创造”师资
房志湘是梅州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张红园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招来的专业足球教师。此前,园里一直都没有真正的足球内行。“我们一直都想多招几个足球方面的老师,但嘉应大学之前只有体育学专业,足球专业是这几年才开设的。”为了能够全面开展足球活动,张园长一直在留意足球方面的教育人才。不过,来应聘幼儿教师的,还是女孩居多。
没现成的,就“创造”自己的足球教师。发展幼儿足球的路子,市直机关幼儿园走得非常坚决。张园长请来了第三方俱乐部的专业教练,不教孩子,毕竟太小了,这些教练的任务是培训园里的老师。从足球的基本知识,到动作要领,教练一点点教,老师们一点点学。就这样,市直机关幼儿园里的女老师们,也都慢慢有了自己的“绝活”。
此外,张园长还建立了基于游戏开展的幼儿快乐足球方向的课题,以课题带动老师钻研。有了技能训练,又有了课题作为目标,老师们就有了积极性,不断讨论、研究和解决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曾经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市直机关幼儿园的场地,在梅州的幼儿园里属于第一档。他们不仅有两块人工草的足球场,在教学楼中间还有一块塑胶操场,供孩子们课间和体能大循环时练习足球。每到课间,不管男孩女孩,都在这块操场上玩球。简单的传球,已足够让这块场地被欢声笑语占据。“我们把足球尽可能地放进孩子们的游戏里,让他们从小就接触足球,培养对足球的兴趣。”张园长介绍说。
在场地和师资的保证下,市直机关幼儿园的幼儿足球发展得很快。在市体卫艺科的支持下,市直机关幼儿园被评为第一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有了这个荣誉,市直机关幼儿园得到了五万元的专项经费。利用这笔专项资金,他们添置了不少足球教学器材,并翻新了场地。
游戏足球,利大于弊
对于校园足球下沉到幼儿阶段,张园长持肯定态度:“6岁以前都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才是真正将足球从娃娃抓起。”在张园长看来,幼儿接触足球,在身体发展上利大于弊,“踢球的孩子会更喜欢运动,身体的协调能力、各方面的发展会更好,精神状态也更好。”
张园长还发现,踢球的孩子在社交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有些小朋友相对内向一点,足球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毕竟,足球是个配合性运动,小朋友要跟别人配合和沟通。通过足球,孩子们能够结交自己的伙伴。足球远远不是一项运动,它承担了社交的功能,锻炼了孩子们融入社会、跟人群相处的能力。”
专门负责足球课的房老师,在教学中也对孩子们的变化深有感触,“刚开始踢球时,有些孩子不敢用力,触球的部位也不准,球大概只能滚两米左右,进不了门。不过,这些孩子会经常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学习别人踢球的方式,找触球的部位和发力的感觉。再经过我们的引导,他们踢球的滚动距离就远了,球也能进门了。相互沟通,带来了成长。”
尽管幼儿足球主要以游戏为主,但张园长和房老师还是会适度让孩子们领略足球的真实性,感受足球的竞争性。“现在上级部门明令禁止举办这个年龄段的比赛,所以只能用游戏竞争的方式,让他们感受足球的另一面。比如大班的孩子还可以尝试进行五人制的小对抗,体验一下足球对抗的真实。这当中或许会有快乐,或许会有伤心,这些全都是孩子们以后需要面对的。孩子们都喜欢赢,但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直赢。”张园长说。
幼儿阶段发展足球,最大担心来自于家长,毕竟幼儿园儿童的下肢力量较弱,家长们会对安全性有一定的顾虑。新生入园时,张园长就会向家长宣传参与运动对孩子成长的有益之处。同时,市直机关幼儿园也邀请家长参观课程,让家长切实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玩什么。园区还邀请家长来当助教,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相比之下,二胎家长对于幼儿足球的接受度高很多。”张园长说,“可能是在一孩的身上尝到好处了。运动和学习是不分家的,就像滑滑梯一样,怎么能够滑得更远、更快,都有方法。当孩子们大了接触几何的时候,他们对坡度、角度这些元素会有本能反应,和小时候玩的滑梯类似。”
真正从娃娃抓起,梅州人没有以足球之乡的姿态高高在上,而是真正下沉到幼儿园去践行,这才是中国足球真正的未来和财富。
原创《游戏集》制造“网红”效应
兴宁第一幼儿园
11月1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2021年度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示范园试点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全国校足办拟立项983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示范园试点幼儿园。这份名单中,梅州有16所幼儿园入选。随着校园足球从青少年逐步下沉到幼儿阶段,梅州幼儿足球原本起步较早的优势,被一步步蚕食。压力之下,必有动力。这也逼迫着梅州人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兴宁市第一幼儿园是梅州开展足球活动最早的一批幼儿园。2019年8月,兴宁一幼就获评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今年1月,他们又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示范园。兴宁一幼有一块小五人制的人造草场地,围绕这块场地,他们利用时间和空间布局开展足球游戏活动,在环境、场地和器械的启发下,让孩子们喜欢上足球。
兴宁一幼的校园足球师资力量很强,黄柳园长为1040名孩子配备了3名专职足球体育老师,这一度让兴宁市的小学校长们都望而兴叹。园内31个班,每班每周开展2次足球游戏课。
“随处可见,主动参与”是兴宁一幼发展幼儿足球的原则。黄园长一直认为,激发幼儿对足球的兴趣,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足球游戏中,对发展幼儿足球至关重要。
对于兴宁一幼来说,获评全国特色园只是个开始,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来面对复检和复核。他们是梅州最早开展幼儿足球线上课程的幼儿园之一,但在那之前,兴宁一幼早在2019年就编写了属于自己的《幼儿足球游戏集》。
“我们其实当时也没有太多想法,就是想把足球生活化,把游戏足球化。”《幼儿足球游戏集》的主编王锐蝉老师说,“生活化是我们制作这本《游戏集》的最大特色,将足球游戏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化足球主要是借助足球发展和协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足球。这本游戏集,征集和筛选的都是平时老师们上课积累的游戏,保留了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和适合我们的孩子们的游戏,作为自己的教材。《游戏集》对小、中、大各个年龄段都有针对性,按照不同年龄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编排游戏。”
这本《游戏集》里的每个游戏都由“目标”、“准备”、“玩法”和“建议”四个部分组成。在适合小班孩子的“过小桥”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分成两队,听到出发口令后,左右脚交替带球绕过指定数量的雪糕筒后,拥有抱球走过“小桥”(幼儿平衡木),将足球放进篮子后原路返回。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能够练习孩子基本的触球感、带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专注度和勇气。
相比之下,中班孩子玩的游戏就要“高级”一些。在“开火车”的游戏中,教师会带领孩子练习脚内侧运球、横向直线移动和曲线绕过雪糕筒的移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能够练习脚内侧拨球的技术,还能锻炼下肢的灵活性。
“大班的孩子就不能只是玩了。”黄园长说,“我们这里的孩子,满7周岁才能上小学,有些大班的孩子都6岁半了,所以要让他们进行简单的组队对抗,一方面能够感受对抗的氛围,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铺垫。”黄柳园长十分清楚,这里的孩子始终要进入学校,兴宁一幼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做好进入校园的准备。
兴宁一幼走出去的孩子,一直是兴宁市小学阶段参与足球的积极分子。“我邻居的女儿从我们园毕业,到了小学后,哭着闹着要去参加足球队。她妈妈老是跟我‘抱怨’:‘我让她去学跳舞,她就不去,非要去足球队。’”王锐蝉老师经常会收到这样的反馈。
“有些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们,他们去游乐场观察过,爬得最高的,一定是一幼的孩子。接触足球,的确让幼儿的身体发展受益匪浅。”黄柳园长说。
《幼儿足球游戏集》的面世,让兴宁一幼一下子成了梅州幼儿园届的“网红”。很多梅州市区和其他县区的幼儿园看到兴宁一幼的教材,都想来借鉴和学习。“我们在编排游戏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幼儿足球发展的信心。目前,我们还在探索客家本土的游戏,看看能否把我们特有的文化也设计进去。”王锐蝉很自信。走本土化,始终是梅州人发展足球坚定不移的路子。
系列专题结语 梅州,无愧足球之乡!
今年7月中旬,中国足协发布了《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在306个调查城市中,梅州市以82.8分排名第一,北京市(76.4分)和武汉市(75.5分)分列二三位。数字说话,足球之乡,依旧走在时代前列。
这份《报告》围绕组织建设、竞赛建设、人才建设、场地建设四个一级指标,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面向全国开展调查,最终将收到的3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足球发展健康水平量化为具体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全国总得分只有40.6分,远远低于及格线。
这样的数据对比,让梅州的分数显得更加宝贵。梅州市2018年城区人口46.95万人,城市规模在这次调查城市中属于第六档(I型小城市,最低是第7档,II型小城市),2019年城市GDP规模属于被调查城市中的第四档(1千到3千亿元,第五档是1千亿元以下),一个人口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能够“刷出”如此高端的数据,更坐实了足球之乡的实至名归!
正因为传统从未丢失,梅州人才更懂得发展足球要遵循这项运动的客观规律,也正因为敬畏规律,他们才更愿意早早将校园足球下沉到幼儿阶段,真正做到足球从娃娃抓起。也许梅州再无法回到那个一县七国脚的辉煌年代,但在这里,还有无数为了中国足球踏实付出的人。只有踏实付出的人,才配得上享受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