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2强:穿越15年中韩足球今昔对比
记者寒冰、陈永报道
2001年十强赛出线闯进世界杯的瞬间,泪流满面的人们一定没想到,中国足球下一次走到12强赛,要用15年时间!15年间,无论是中国足球还是韩国足球,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总结和发现这其中的变化和趋势,则更容易让我们透过12强赛看到两国足球发展的脉络和真实水平。
1998年年底,中国队的国际足联排名曾经达到了史上最高的第37位。不过从2002年开始,中国队排名就开始下滑,2004年,中国队一度回归到这个排名,但随后又急剧下滑。在很长时间里在低谷中徘徊。
2001年,虽然没有参加亚洲区十强赛,韩国队的国际排名却非常稳定,全年最高排名第37位,年终排名为第42位,次于伊朗、沙特和日本,位居亚洲第4。中国队排名则因为十强赛的出色表现大幅度上升,从2001年初的第79位,上升到2001年底的第54位,从而拿到了亚洲第5位。可以说,当年的中国队虽然十强赛之初还落后于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伊拉克甚至泰国,但十强赛证明了中国队已是亚洲第二集团的龙头。
2016年8月,最新的国际排名,韩国609分位列48位,亚洲第2;中国445分位列第78位,亚洲第8位。15年来,韩国的国际排名曾上升到第19位的历史最高纪录,也曾下探到2014年最低的69位,但近年迅速回升到50位以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走势。中国队则经历了2004年亚洲杯后的自由落体,2006年的单月排名就已跌出100位开外。年终排名方面,中国队的自由落体在2008年触底,为100位,在亚洲也跌出了10名之外。之后8年一直到现在,中国队的年终排名都未曾进入过70位以内,还曾在2013年创造过历史最低的单月排名———第109位。
本届12强赛前夕,最新国际足联排名显示,中国队由81位提升至78位,这也是13个月以来中国队最高排名。如今的韩国队依然是能与伊朗、日本并驾齐驱的亚洲第一集团,中国队却连第二集团都没有进入,国际排名积分远落后于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和沙特组成的第二集团,第三集团中也落后阿联酋,领先约旦和卡塔尔的优势微乎其微,实力本在伯仲之间。
过去15年间中国国家队的排名先是自由落体然后是在低水平的徘徊,打进世界杯后一蹶不振,没有成为新征程的起点,反而成了坠落的开始,让我们的世界杯之旅变成了偶然的尴尬之旅,这其中,国家没有整体规划、管理者只把世界杯当成政绩工程的心态,是关键。这也在提醒着中国足球管理者,本次12强赛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该让其成为新的起点。
2001年,韩国球员能留洋者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就近加盟J联赛,例如柳相铁、崔龙洙、尹晶焕、黄善洪和朴智星。韩国向西欧联赛的留洋潮,是从2002年世界杯后才开始。当时,韩国最负盛名的留洋球员是曾在J联赛学习的薛琦铉,他在2000年从比利时联赛的安特卫普起步,2001年加盟安德莱赫特。边后卫崔成勇也曾在2001年短暂效力过奥地利联赛的林茨队,当然,安贞焕是最有人气的留洋球员,他在2000年被釜山偶像租借到意甲的佩鲁贾。当时被租借到鹿岛鹿角的老将黄善洪曾于1990年代初在德国业余联赛效力过,但从未踢过职业联赛。
相比韩国,中国当年的留洋军团更庞大,分布也更广,反而处于领先优势。9名球员在欧洲联赛踢球,范志毅已在英甲水晶宫效力3年,并曾有戴上队长袖标的履历。孙继海在英甲的曼城,张恩华在格林斯比,马明宇在佩鲁贾,杨晨则在德甲的法兰克福,成为职业化时代中国球员留洋的旗手人物。此外,谢晖和张效瑞在德乙的亚琛,周宁在曼海姆,李金羽还曾在1999年短暂效力法甲的南锡。
然而,2016年的留洋形势,中国却被韩国远远抛离。今夏,中国球员只有3人在海外主流职业联赛踢球:荷甲维特斯的张玉宁,葡超费雷拉的叶尔杰提和唐诗。虽然还有超过30人分布于低级别联赛,可几乎都在业余组,完全无法与职业联赛相提并论。相比之下,韩国球员仅在欧洲主流联赛就有多达22人:德甲5人,英超3人,还有石现俊,黄喜聪这样在二流联赛劲旅踢球的球员。韩国球员在亚洲也是遍地开花,中超多达16人,日本J联赛15人,西亚9人,韩国留洋兵团分布于全球23个主流职业联赛,总人数超过100人。
今天将在首尔对阵的韩国国家队和中国国家队中,中国队只有张玉宁一个留洋球员,而韩国21人的名单中,有5位球员在中超效力;3位门将均在J联赛征战;在欧洲俱乐部效力的有7人。
当年水原三星蓝翼最为出名的外援是俄罗斯人拉克季奥诺夫,司职中场的他加盟水原三星前只在俄罗斯第3级联赛效力。但在水原三星的6年赢得足够国际关注度,甚至还曾入选2002年韩日世界杯俄罗斯队的集训大名单,可惜最终落选。1997年他获得K联赛助攻王称号,2001年随水原三星夺得亚俱杯后,他归化加入韩国籍,并有了一个韩国名字———李城南。另一位当年获得K联赛金靴的巴西外援桑德罗曾入选过巴西U19国青队,加盟水原三星前效力巴甲的葡萄牙人队。2001年,拿到金靴的桑德罗还和宋钟国、徐正源、李荣杓、申台龙一道入选了K联赛明星队。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09年还曾加盟过山东鲁能。
除了拉克季奥诺夫,K联赛的其他外援与如今一样,保持着欧美三流标准,基本以物美价廉的东欧和巴西人为多。水原三星的南斯拉夫前锋德拉库利奇被认为是K联赛最成功的外援,乌鲁莫夫、马其顿的彼得雷斯基也有不错的表现。他们在各自国家联赛基本泯然众人,甚至连国家队都无缘入选。
2001年,中超似乎不乏大牌外援,比如申花引进了前巴西国脚巴亚诺,鲁能引进了桑托斯,但他们太老了,他们的甲A之旅,更像是甲A之旅游。当时,打进了16个进球,国力的马科斯和申花的兰科维奇分别打入14个进球,他们身价是多少呢?以2002年马科斯从国力加盟深圳为例,深圳方面给出的月薪是2万4000美元,国力方面表示“身价抬得极高”。
那时候,中超还流行租借外援,当时,租借费加年薪,最高的约在70万美元左右,比如鲁能的智利国脚门多萨,以及云南红塔的另一名智利球星穆斯里。
如今中超外援和K联赛外援之间已隔着至少3个数量级,身价高达3200万欧元的浩克是K联赛身价最高的莱昂纳多的13倍。此外中超还有马丁内斯、高拉特、特谢拉、拉米雷斯、佩莱、登巴巴和拉维奇这样身价超过1000万欧元的顶级外援,中超身价超过1000万欧元的就有8人,浩克的3200万欧元身价是亚洲纪录。身价超过500万欧元有19人,超过200万欧元有35人,超过100万欧元的有45人。而K联赛只有7名外援身价超过100万欧元,只有1人超过200万欧元。
工资单也能体现外援的差距,K联赛整个联赛的工资总额才4300万欧元,在中超河北华夏幸福一家的外援开支就足够K联赛12支球队的运转。K联赛外援最贵的莱昂纳多,年薪才103万欧元。这个数字在中超只能是保级球队外援的起步年薪,中超至少有50名外援的年薪都超过这个数字,最高的拉维奇高达1475万欧元,是莱昂纳多的14倍。不仅如此,中超外援还有超过20人拿着即便在欧洲都是顶级的400万欧元以上的超高薪。这个数量级,绝非K联赛所能相比。
中超撑起门面的是浩克、特谢拉、拉米雷斯、拉维奇、登巴巴、佩莱、马丁内斯、瓜林、高拉特、保利尼奥、奥古斯托这样的五大联赛国脚级巨星,K联赛呢?最大牌的莱昂纳多只效力过雅典AEK这样的欧洲三流球队,今年亚冠大放异彩的阿德里亚诺,德扬和埃杜都是中超淘汰品,随后就是里斯蒂奇和维尔科斯基这样的马其顿国脚,在欧洲都只能算四流国家队。他们已是K联赛最出色的外援,与中超相比,有若天渊之别。韩国联赛还一直延续着从巴西本土和东欧寻找二三流廉价球员的传统,但中国已直奔最顶级的购买力。
主教练层面,当时甲A赛场也有霍顿、鲍里斯(前俄罗斯主帅)、皮特科维奇(后带领塞黑力压西班牙获得小组第一打进德国世界杯)这样的教练,以及科萨这种在甲A极为成功的教练,不过,和斯科拉里、马加特、佩莱格里尼,包括此前的里皮等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俱乐部洲际赛事方面,2001年年初,鲁能征战亚俱杯,结果遭遇两场惨败,一时间舆论哗然,此前一年,大连实德放弃了亚俱杯的比赛,随后一年的2002年,实德再次出征,东亚区2平1负被淘汰。
2003年,亚俱杯改制成为亚冠联赛,当年实德进入四强,2005年,深圳四强鲁能八强,然后中国俱乐部战绩再次一路走低,直到2013年恒大异军突起获得亚冠冠军,2015年,恒大再次获得冠军,本赛季的亚冠联赛,鲁能和上港携手进入八强,目前刚刚进行完八强赛第一回合的比赛。
需要说明的是,外援在俱乐部外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像恒大夺冠便是如此,不过本土球员仍旧体现了一定的价值,2016亚冠八强赛首回合,上海上港在只有1名非亚洲外援出战的情况下,仍旧顽强逼平了全北现代。
2000/01赛季的亚俱杯,赛制还是两轮主客场淘汰赛后,东西亚各有一组进行小组单循环赛,西亚区在德黑兰,东亚区在印尼的望加锡。当年代表中国参赛的还是山东鲁能泰山,主帅是俄罗斯人鲍里斯·伊格纳捷夫。世纪之交,亚俱杯的霸主是韩国球队,当年最终问鼎的是水原三星蓝翼,
2001/02赛季水原三星和安养乐喜还包揽了冠亚军。至于当年参赛的山东鲁能,在小组赛先后6球惨败磐田喜悦和水原三星,而水原三星已在K联赛实现过三连冠。
如今,韩国球队在亚冠依然是东亚区最强的势力,2013年广州恒大首次夺冠时,韩国球队已实现4次夺冠。去年韩国4支参赛队全部进入淘汰赛,今年占据东亚区半决赛的半壁江山,有可能会师东亚区决赛。相比之下,中国球队在亚冠的存在近年仅限于广州恒大。在最新的夺冠赔率中,首尔排名第一成为最大热门,全北列第2,上港排名第5,鲁能倒数第2。
2002年,祁宏申思转会上海中远,当时他俩的摘牌价格是950万和900万,合计1850万,据悉最后成交价是1400万。实际上,这次转会不过昙花一现,到了中超时代,标王价格一直维持在400到500万左右,恒大介入后,转会费提升到1000到3000万,去年,孙可转会把价格提升到6600万,今年则接近8000万,2017赛季,破亿不成问题。
球员收入,当时一名知名国脚,最高收入超过400万,如今中超球员,一年最高收入有望超过1500万甚至平均达到2000万,考虑物价上涨,可以说收入其实没有巨大差距。
21世纪初,中韩国内球员的身价差距不算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分伯仲。安贞焕在2001年初加盟意甲佩鲁贾时,转会费350万欧元。孙继海在2002年初加盟曼城时,转会费也有326万欧元。孙继海在曼城的成功,也在安贞焕之上。但两人实际的身价并没有转会费这么高,基本在100万欧元左右。范志毅在2001年加盟苏超邓迪联时,身价只有40万欧元。杨晨效力法兰克福时,身价也超过了100万欧元。薛琦铉在安德莱赫特踢了3年,2004年转会狼队时身价才增长到180万欧元。
到了2016年,本土球员方面,中超和韩国的差距已几乎是天壤之别。韩国球员身价最高的孙兴慜达到2500万欧元,是中国球员身价王武磊的20倍。寄诚庸以750万欧元排名其次,具滋哲550万排名第3位。韩国球员身价超过100万欧元的就有37人,也几乎是中国球员的20倍。K联赛身价最高的是全北现代的金甫炅,200万欧元;金信煜以175万欧元排名第2,超过100万欧元的就有15人,而中超只有武磊和张琳芃2人,均为120万欧元。
薪资同样可以作为球员价值的体现标准。不过在韩国,本土球员的年薪并不算高,最高的李同国不到90万欧元,金信煜和郑成龙都在80万欧元左右。中国国脚们超过千万的税后年薪,不是新闻。而与李同国相当的至少有15人。如果以全联盟球员的均薪计算,中超几乎是K联赛的2倍。2016年,中超的薪资总额已突破3亿欧元,平均每队的薪资支出就高达2000万欧元。
2001年,甲A联赛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出线泡沫化的现象,这一年年底,上海中远成功冲入甲A,也拉开了甲A泡沫化的一个序幕,在这一年年底,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甲B五鼠案,在事关冲甲A的比赛中,几家甲B俱乐部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引发中国足协的怒火,除上海中远外,其他队一律取消升入甲A联赛的资格,同时也有一系列严厉的处罚,不过当时处罚仅限于行业内处罚,并无司法介入,也为中国足球随后的滑落埋下伏笔。
几年之后,中超成立,但联赛整体价值却一路走低,最终在2009年达到低谷,反赌扫黑之后,中超联赛才走入正轨。
按照当时估计,足协2001年从各个甲A赞助商处可以获得1.5到2亿人民币,其中主赞助商百事可乐1210万美元,但因为取消升降级,赞助商非常不满,2002年,百事可乐更是提前一年结束了和中国足协的合同。随后,甲A末期和中超前期,赞助费用同样一路下滑:2003年,西门子500万美元,2005年裸奔,2006年,爱福克斯600万欧元赞助费用只兑现了50万欧元,2011年初,中超再次裸奔,随后万达出手。
转播权方面,甲A时代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电视台的强势,直到2004年上海文广1.5亿买下2004到2006中超转播权,情况才有好转,但随后又陷入低谷,比如2012年,央视730万买断转播权,但随后,网络转播权开始为中超输血。
2014年,平安以4年6亿获得冠名赞助,二次赞助商7家,每家2000万到4000万,此外还有供应商。粗略估算,2016年9家赞助商有望提供5亿人民币赞助,同时中超版权5年80亿更是让人震惊。
综合来看,2001年前后,是甲A价值的最高峰,如今,中超赞助商又迎来井喷,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从这个层面来讲,15年前和15年后有类似之处。
2001年,韩国职业联赛已运营了18年,因为即将主办韩日世界杯的关系,K联赛在1998年更名为Kleague,赛事冠名商换成了浦项制铁公司。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中国的甲A联赛冠名商是百事可乐,是第3年合同,年费在1200万美元左右,远超韩国。至于电视转播费,中韩当年其实几乎一样:微乎其微的转播费,就能得到主流中央媒体的直播。
如今,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K联赛从2011年开始就由现代石油银行赞助和冠名,韩国媒体并没有透露具体金额,不过据欧洲著名体育财经网站sportmedia估计,不会超过300万欧元。2005年三星冠名K联赛时,费用是250万欧元,现代石油银行2011年接手,适逢K联赛的假球丑闻,金额很难高于三星的标准。中超目前的冠名合同是平安保险,每年2000万欧元,几乎是韩国的10倍。
电视转播方面,K联赛是被KBS完全垄断的,KBS会将部分比赛的转播权出让给竞争对手SBS,不过同样没有透露具体的金额。韩国媒体认为,两大电视台转播K联赛的开价,不会高于韩国棒球联赛,因此也不可能超过1000万欧元。相比之下,中超的赛事版权费去年被80亿人民币的天价买断5年,本赛季合同价值为1.34亿欧元。
K联赛排名三甲的全北现代,首尔FC和水原三星每年的预算投入都在2000万欧元以上,剩余9支球队则基本维持在1000万欧元左右,甚至更低。今夏,K联赛12支球队仅引入19名球员,包括埃杜、卡斯特伦、郭泰辉等名将,但几乎都是免费签约。即便算上年初冬市的165单交易,K联赛公开的引援投入也才区区204万欧元。
而在中超,今年两个窗口引援投资方面完全的投入共计高达4.5亿欧元,已能跻身世界五大联赛,是K联赛的225倍!今年中超16支球队合计预算投入突破了13亿欧元,平均每队高达8000万欧元,是K联赛四大豪门的总和。
实际上,探寻外援变迁,为的就是解读对中国球员影响,高水平外援到来,对中国球员实力有很大帮助,比如郜林、黄博文等都进步极大,负面影响就不用说了,锋无力就是典型,有意思的是,2001年甲A开始禁止引进外籍门将,否则现在国家队只能使用俱乐部队的二门了,有媒体把足协这一政策解读为"荒唐事",这种解读也确实荒唐。
但更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锋无力,如今中超各队中国球员因为能力不足,已经彻底沦为"配角",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外援,有球给外援,没球去跑位,目前入选国家队较多的恒大、苏宁、上港、华夏幸福、鲁能等队都是如此,国安情况还稍好一些,不过上港在缺少外援的情况下在亚冠仍旧出色的表现,也给了我们一些信心。
但在2001年,十强赛的国脚们都是各自球队的核心,李明、张恩华和孙继海都是球队非常核心的球员;为国足首开纪录的李霄鹏是鲁能组织核心;祁宏是上海申花的绝对核心,当年甲A联赛最受欢迎球员;于根伟是天津泰达绝对核心;马明宇是四川冠城绝对核心;李铁和张玉宁是辽小虎核心球员;李玮锋是深圳科健防守核心;徐云龙、杨璞、邵佳一当时还不是核心球员,但正冉冉升起。
这8支球队,恰恰就是当年甲A排名前8的球队,如今,中国本土球员在俱乐部比赛中的配角作用,才是本次12强赛最大的不利因素。
2001年,K联赛冠军是如今已消失的城南一和天马,同样如今已消失的安养乐喜、水原三星和釜山偶像是劲旅。为支持世界杯,当年K联赛可注册7个外援,但同时只能有3人出场。当年K联赛的金靴和助攻王都被外援取得,只有最佳球员被申台龙夺走。K联赛最佳球员奖直到2004年才被巴西人纳德森夺走,此前一直是韩国球员垄断。韩国联赛直到1990年代才逐渐开始引入外援,而外援也开始在联赛占据重要位置,每年都有至少3名外援进入最佳11人阵容。不过,相比更依赖外援的中国联赛,韩国对外援的依赖其实非常有限。
当年的韩国联赛,仍然带有浓厚的企业联赛性质,直到2001年5月才开放球员的自由转会,但仍然设有工资帽。今年的韩国足球职业联赛共进行了174场比赛,共吸引观众217万余名。比赛场数虽然比去年的192场少,但观众人数却比去年增多,这是本年度联赛的成功之处。
2016年中超几乎是外援的天下,整个联赛480名一线队球员市场估值3.27亿欧元,K联赛414名一线队球员只有1.18亿欧元的身价。中超有3家球会市场估价超过4000万欧元,7家超过2000万欧元,而K联赛没有1家球会市场估计超过2000万欧元。这其中,中超的外援形成了压倒性优势。79名外援的身价就已达2.69亿欧元,占中超总身价的82%,意味着中超对外援的依赖极其严重。
K联赛外援身价最高的是全北现代的巴西人莱昂纳多,才250万欧元,在中超连前30位都排不进去。单队外援身价最高的全南天龙才410万,只有上海上港的1/10。K联赛41名外援合计身价才2140万,还不如中超浩克1人,只有中超的1/13,只占K联赛全部身价的20%。而且,其中身价超过100万欧元的才8人,没有1人身价超过300万欧元。K联赛仅有首尔和全北现代对外援的依赖较重,即便如此,这两支球队的战术也完全可以脱离外援而存在。
2001年中国的GDP为12435亿美元,仅为日本的1/3,刚刚超过意大利,排名世界第6位。韩国当年的GDP为4540亿美元,中国的GDP是韩国的2.7倍。还落后于西班牙、加拿大,只是刚刚领先经济崩溃的俄罗斯。对于足球的关注,韩国因承办世界杯,可谓举国关注,当年也是韩国四大财阀疯狂投入足球的年代,现代、三星、乐喜和文鲜明的统一教支持的城南一和天马,对球队的赞助非常稳定,成为亚洲足球的领军者。至于中国,国家队虽然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关注,可联赛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15年后,中韩两国的经济实力和对足球的重视程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中国的GDP估计为11383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2,超过了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总和。而韩国的GDP为13212亿美元,虽然历史性地超过了西班牙、加拿大和俄罗斯这样的列强,但中国的GDP是韩国的8.6倍。
15年过去,中国的国力在GDP指标上增加了9.15倍,韩国仅增加了2.9倍,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从2.7倍扩大到了8.6倍。如果以平价购买力(PPP)计算的GDP比较,今年已超过美国跃升世界第一的中国,GDP是韩国的11.3倍。而15年前,中国仅是韩国的4.9倍。
因为经济实力的差距,以及饱受经济危机困扰,K联赛曾经的豪门城南一和天马被迫解散,浦项制铁和水原三星全面紧缩开支,首尔和全北在市场上的投入也不足。薪资方面原本K联赛可以和J联赛竞争,但因为中超的强大,K联赛流失了大量一线球员和教练,参加亚冠的球队大多以锻炼新人为主,是财政紧缩和主力被挖的无奈结果。
2001年,足球在政府眼中是怎样的地位?没有人说得清楚,那一次出线,更像是中国足球按照规律办事,再加上运气(日韩不参加预选赛,以及比赛中的运气),成就了中国队第一次冲进世界杯,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之前和之后,烟草全面退出中国足球,普遍的解读是,中国足球没有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
今天,足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推出,是最明显的例证。
体育从来不单纯是体育,经济和政治的力量从来都牵扯其中,足球也是如此,世界杯的舞台,往往也是各国领导人的舞台,当中国表达了期待发展足球的愿望时,世界一定会听到中国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