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哈格是甩锅还是鞭策桑乔?穆里尼奥当年夺冠曾用这招
在曼联客场1-3输给阿森纳的赛后采访中,当被记者问到桑乔为何没进大名单时腾哈格表示是因为桑乔在训练中的表现没达到要求。桑乔随即在社交媒体发文公开反驳,并称自己是“替罪羊”。
支持腾哈格的人认为腾哈格仅仅是实诚而直接的回答了记者一个问题,没有别的含义。反对腾哈格的人则认为这是他在输球后的甩锅行为,他本可以打个哈哈应付记者的问题,避免引发将帅不和的可能。
孰是孰非没有公论,但主教练公开点名批评球员的案例在英超中并不少见。
很多人都说弗格森从来没公开批评过曼联球员,但事实上他也有过,通常是在球员的场外行为让他不满的时候。比如贝克汉姆因为照顾孩子缺席训练、C罗2009年推动转会去皇马、鲁尼在2010年代初几次试图离开曼联的时候。
更有名的案例是哈利·雷德克纳普,在2009年热刺对朴次茅斯的比赛中,热刺前锋达伦·本特射丢了一个必进球,赛后老雷接受采访时直言:“那球我老婆都打进。”
十几年后的现在,本特和老雷旧事重提时都能一笑置之,但当年本特的滋味确实是不好受。2021年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老雷就是那样耿直的人,尽管如此他那样说我还是会让我感到沮丧。我知道他并没有任何恶意,但人们会一直拿他的话开我的玩笑,这不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谈论这事。”
本特当时在接下来的一场比赛中打进两球,你也许可以说老雷的批评起到了成功的激励作用。然而,那个赛季一结束本特就离开了热刺,并表示效力热刺那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两年”。
老雷后来承认过后悔自己当年的做法,但这并不是他执教生涯中的孤例。在老雷执教女王公园巡游者时,摩洛哥球员塔拉布特也领略过他的毒舌。老雷在一场预备队比赛后这样批评塔拉布特:“我上去踢都能比他跑得多。”
有些教练公开点名批评球员更像是常规操作,比如何塞·穆里尼奥。
2020年热刺对伯恩利赛后,穆里尼奥公开批评恩东贝莱:“上半场我们就像少了一名中场,像他这样有巨大潜力的球员,本应给球队带来更多贡献。”
2017年曼联对埃弗顿赛后,穆里尼奥直言不满卢克·肖的踢法,不得不在比赛中“帮他做每一个决定”。“他踢的还不错,但那是结合了他的身体和我的大脑。”穆里尼奥说。
相比之下此后对斯旺西的赛后穆里尼奥对卢克·肖更加不留情面,甚至公开质疑卢克·肖是不是真的因为受伤而必须退场。此后那个赛季剩余的比赛卢克·肖再也没有得到出场机会。几年后卢克·肖曾直言自己和穆里尼奥“合不来”。
中立一些的观点认为这是主教练建立威信的手段。“有时候主教练可能会把它当成立威的工具,”前阿森纳、西汉姆联和英格兰国家队中卫马特·厄普森表示,“给队中其他球员传递一种信号,‘看,即使是在你们眼里队中最好的球员,我也会公开批评’,以此来警告全队,如果达不到教练的要求,不管是谁都逃不掉被批评。”
不过很多球员和教练还是不认同这种做法。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前英超主帅表示:“我也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当记者问我们为什么丢球时,我点了几个后卫的名字,回答说‘你最好去问他们’。当时一说完我就意识到不对劲了,回头我就找那几位球员道了歉。”
有些球员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教练的自保机制,比如前利兹联队前锋维杜卡。
“那是一种转移话题的策略,”维杜卡说,“主教练把批评的火力从自己身上引开,很常见。对球员的批评从来都有,这也是足球的一部分。但如果主教练是故意用这招来转移针对他自己的批评,那表明他和普通人一样脆弱。”
2004年利兹联主帅彼得·里德在对朴次茅斯的关键战中没有使用维杜卡,赛后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是因为双方在训练中存在分歧。
“如果你的教练在自己深受压力的时候开始甩锅,你就会在心里想:我不想和这个家伙一起出生入死。做为主教练,一旦你开始这样做,你就开始失去球员的心。因为球员会觉得,以后有什么破事的时候,主教练不会站在球员这边。”维杜卡说,“在更衣室里批评我没问题,但你一旦公开批评我,那我们的关系就很难修复了。”
运动心理专家丹·亚伯拉罕曾经与许多有类似经历的球员合作过。“这会影响双方之间的信任,”亚伯拉罕说,“通常不会影响球员的自信心,虽然个别时候也会,但更多的还是影响球员和教练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如果双方的感情之前有8分,公开批评发生后就会降到5分。大部分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情绪化一面的球员常见的反应是,他能理解教练这样做的意图,但他也不会因此而开心。即使对那些性格最坚强的人来说,被公开在电视上点名批评也不是什么好受的事。”
亚伯拉罕认为还有另一种情况,当教练和球员之间已经建立起非常高水平的互相信任时,可以用公开批评球员来制造烟雾弹,给对手造成你们内部将帅不和的假象。“如果你在球队中执教了很长时间,多年来和球员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这招也许有用,只是也许。但我还是不认为这是个好办法。”
但不能否认,公开批评球员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2004-05赛季,乔·科尔在切尔西击败利物浦的比赛中打进了致胜进球。赛后穆里尼奥表示:“他进球后比赛对他来说好像就结束了。比分领先后我需要11名球员参与组织防守,但我感觉场上只剩下10人。我认为他有两面性,一面很美好,另一面我不喜欢。他必须保持好的一面,改善另一面。”
那个赛季后半段,乔·科尔表现抢眼,成为切尔西最终夺冠的关键功臣。多年后回想往事,乔·科尔表示:“我认为那是主教练能比我们提前多想三步,他通过这种方式给我一些敲打,不断鞭策我进步。那时我很吃他这一套,我拼命想取悦他,我会为他做任何事。我想这就是他的天赋,他知道我需要什么。”
现在腾哈格和桑乔之间的故事会是什么走向呢?两人会从此开始彻底翻脸,还是桑乔能在腾哈格的敲打下迎来爆发,没人知道。
如果腾哈格是处心积虑的想用这种策略唤醒一位表现不佳的球员,至少这是一次风险很高的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