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人物志 | CUBAL诞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2023.05.22

从龚培山在联赛筹备初期奔走,1998年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得以创立举办;到以华侨大学为代表的各大高校对联赛的支持,使得CUBAL打下良好根基;以郭永峰等为代表的教练员将联赛的发展到我国的偏远地区,实现了联赛的普及;三级联赛高职院校的发力,推动了联赛规模和覆盖面的持续扩大。通过几名具有代表性的先辈,从不同角度讲诉CUBAL25年前诞生和逐步壮大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看CUBAL联赛的精神与传承。

01
龚培山:人生七旬才开始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学篮球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几个隐疾也在困扰着广大篮球工作者和爱好者,那就是比赛数量少,而且竞技水平不够高,为了保障成绩,许多学校还会请来专业队运动员充作援手,这就让大学生运动员的处境更加窘迫。另外,没有一个真正覆盖全国的、能在较长时间让球迷保持注意力的联赛。

随着时代发展,创办一个真正属于大学生的全国性联赛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大学篮球也迫切希望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诞生的时代背景,可以说,它的诞生为中国高校篮球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1996年,我国篮球裁判界的老前辈、前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党支部书记龚培山已经67岁,可是他还不想就此颐养天年,因为他有一个心愿未了——他还没有亲眼见证一个NCAA模式的大学生篮球联赛诞生,这个心愿,已经在他心里装了13年。

1996年6月6日,以龚培山为代表的60多位体育、教育和新闻系统的专家展开座谈会(即“六·六座谈会”),正式探讨成立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目前简称已更名为CUBAL,为了方便叙述,本文仍称其为CUBA)的可行性,大家发言踊跃,纷纷建言献策。诸位大咖的力挺,坚定了大学篮球人的信心。

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办,1997年11月28日,CUBA组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成立大会。次年3月19日,CUBA在中央电视台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CUBA正式诞生。知名歌手刘欢为CUBA作词作曲并亲自演唱的《CUBA之歌》,从此响彻大江南北。

CUBA的出现,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篮球的发展,从自发走向了自觉,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据统计,首届CUBA有617支来自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球队参赛,比赛总场次达到2440场。在甘肃,沉寂六年之久的高校篮坛重开战幕;在贵州,七年来不组织高校篮球联赛的历史从此终结;CUBA的影响力甚至辐射到高中赛场,在杭州,高中篮球队的数量猛增数十支……校园篮球的春天来了。

第2届CUBA举办场景

首届CUBA与现在相比区别很大。它是以自然年为时间单位,而非学年。它分为南、北两大分区,分区赛在暑假举行。此外,它还分A、B级,B级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CUBA,它从创建之初就立下一条沿用至今的铁则:坚决不允许专业运动员参赛。而A级则允许专业运动员参赛,这是两个级别的本质区别。只不过,A、B级和南、北分区只搞了这一届,从第2届开始,CUBA确立了四大分区,并构建了基层赛、分区赛、全国赛的赛事架构。

CUBA从一开始,就拥有清晰的愿景和使命。龚培山希望,CUBA能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还给运动员,也把成为运动员的权利还给大学生。同时,他还旗帜鲜明地提出“培养五种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管理者和组织者、球迷。“它不只是一个篮球联赛,它是一个播种机。”龚培山好友、《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孙保生说。

2005年12月底,首届CUBA四强和CBA青年联赛四强对抗赛在武汉开打,令青年队诸强震惊的是,CUBA球队竟能在他们面前取得一些胜利。从此,专业队不得不重新审视CUBA的实力,两条人才培养线路逐渐靠拢。这个现象级的赛事,客观上推动了体教融合的发展。如今通过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进入CBA的球员,也从最初的零零星星,发展为如今职业联赛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五人篮球男女篮还是三人篮球男女篮,均不乏代表国家队出战世界比赛者。

此外,龚培山特别注重从高校体育教师甚至在校学生中间选拔裁判,他倾注大量心力培养年轻裁判,他在赛区亲自监督裁判出操、复盘,在夏令营里举办裁判员培训班和注册考试,使得CUBA涌现出一批年轻优秀的篮球裁判人才。CUBA从最初的依赖CBA裁判,发展到能够向CBA输送自己培养的裁判,至此,两大联赛实现了很好的人才交流,这是极其容易被忽视的“体教融合”的维度

1984年10月,龚培山在韶关举行篮球裁判员讲座

经过24年发展,如今的CUBA拥有三个级别的联赛,球队总量超过千支,且影响力仍在逐年攀升。刚刚过去的第24届联赛,从6月宣布复赛至总决赛前夜,CUBA相关话题全网浏览量(播放量)超过22亿,全网话题上榜数量达43次……它不仅作为一个篮球联赛,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个大型媒介事件、一种教育方式深入人心。

02
吴承业:“教育家办赛”的典范

CUBA创立后,得到了众多高校的大力支持,与职业联赛相比,“教育家办赛”是CUBA鲜明的特点

在CUBA二十四年的历史上,总共产生过9支冠军队伍,其中华侨大学以“九冠王”之姿傲视群雄。说起华侨大学,就不得不提到曾担任其校长的、我国著名数量经济学家吴承业。华侨大学男篮的崛起,与他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

CUBA是大学生的联赛,竞技和教育是它的两翼,因此,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教育家办赛的特点。在“以体育人”的概念尚未提出的年代,以吴承业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们,敏锐地洞察到了篮球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并且坚定地付诸了行动

吴承业1990年调入华侨大学,学术成果颇丰,曾被评为“中国数量经济学界十佳”,主持、参与的大小科研项目和著述更是车载斗量。1999-2008年吴承业担任校长期间,尽管行政事务繁忙,却始终没有把学术研究完全丢下。相比行政和学术,篮球却只是一项“副业”。不过对于这个“副业”,吴承业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因为它既是他践行教育理念的实验田,也是他的精神后花园。

吴承业在CUBA现场观看比赛

那十年间,吴承业很少错过华侨大学男篮的重大比赛,他身穿红色T恤与队员同捧金篮板的照片,至今仍被球迷津津乐道。作为一校之长,仅仅是在场边出现,就意味着某种巨大的倾斜,更何况吴承业还亲自参与到具体的运作中来。名帅王德礼的加盟,就是他亲赴山西太原游说的结果——从此华侨大学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四连冠”征程。

2005年7月2日,也就是华侨大学夺得队史第3冠当天,一座雕像在华侨大学校园内的秋中湖畔拔地而起。这座3米高的铜质雕像由香港校友会捐资建造,刻画的是一名正在上篮的华侨大学男篮运动员。一年之后的“六·六座谈会”十周年纪念大会,吴承业揭晓谜底:这座雕像的原型,正是校男篮核心、人称“黑旋风”的古加尼。这令时年24岁的古加尼受宠若惊:“真的是很意外,我只是个小角色。”

时至今日,华侨大学校园内的人物雕像,不过廖承志、许东亮、陈嘉庚等寥寥数座,古加尼跟他们相比当然是小角色,但以他为代表的这项运动,却在华侨大学师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古加尼一个人显然无法比肩先贤,他象征的集体却可以。这或许正是这尊雕像有原型却不具名的原因。

华侨大学里树立着的篮球雕像

吴承业认为,大学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体育,绝不仅仅是“体”,恰恰相反,它对于学生的塑造力,贯穿了“德、智、体、美”的全过程。在他看来,一支球队的作风、团结协作水平就是“德”;打篮球需要思考,这就是“智”,有了“智”的加持,“体”可以如虎添翼;篮球运动员挺拔的风姿、精妙的技术,还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这是“美”。

在他看来,每一次CUBA的举办,都是一次有关集体荣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挫折应对的素质教育课,这是任何课堂上的教育都无法企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体育带来的教育会沁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人格和记忆的一部分。因此,吴承业总是向学生呼吁:“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篮球,不仅仅给这所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侨校带来无上荣誉,也为它提供了超越时间和地理的情感凝聚力。许多年来,校友当中为球队建设慷慨解囊者,为球队造访接风洗尘者有之,甚至还有不少校友张罗着为球队招生,曾红极一时的“澳门小子”谢材泽,就是被澳门校友会发掘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华侨大学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也拉动了早期CUBA整体水平的提高,用龚培山的话说就是“龙头带龙身,龙身带龙尾”。正是有了华侨大学这个标杆,才有了其他学校的紧追不舍,在这样良性的你追我赶之中,CUBA完成了质变,从而使得职业和校园两条人才培养路线走向了融合。功劳簿里,有吴承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侨大学夺得总冠军后,吴承业(右一)和队员们手拿金篮板合影

退休以后,吴承业仍旧非常关心华侨大学篮球的发展,2011年半决赛,华侨大学三加时淘汰清华大学,他兴奋之余还跟校园记者开起玩笑,如果能夺得第7冠,他愿意“从篮球场这边翻跟头到另一边”。而那时,他已有63岁。

03
郭永峰:一声“郭爹”大过天

鲜明的普惠性,是CUBA有别于职业联赛的另一个特质。它几乎没有硬件上的准入门槛,于是你可以看到,无论是富庶的东南沿海,还是苦寒的西北内陆,无论中原省份还是边境省份,都被CUBA之光普照

学校的“牌子”硬不硬,关系到生源好坏,也关系到后勤保障是否得力,可你总能在CUBA赛场上见到泥地里杀出来的草根球队,跟“名牌大学”拼得昏天黑地。女篮常胜之师——青海师范大学女篮——就是这类球队的代表,至2019年,她们几乎实现了对“西北王”的包揽(20个拿到17个),还获得全国亚军2次、季军3次……

青海师大女篮夺得第十九届CUBA西北赛区冠军,郭永峰(居中)与球员们合影

这一切,都得益于前任主教练郭永峰对球队的倾力打造。现在66岁的郭永峰已经不在一线执教,可他仍有很多篮球相关的头衔,比如青海省篮球运动协会主席等等,但是,最能概括其风采的,当属“郭爹”。这是青海师大女篮队员们对他的称谓。“郭爹”一出口,青藏高原粗粝的风就仿佛拂面而来,将人的思绪拉回海拔2000多米的西宁。

1992年,山西人郭永峰成为青海师大女篮主教练。恶劣的自然条件、糟糕的硬件设施——最早甚至连室内球馆都没有、偏远的地理位置,是压在他头上的“三座大山”,更别提本就不够硬的“牌子”了。如何应对?郭永峰的策略就八个字:严格管理,亲切关怀。

女篮的队员们跟普通生一样,也要参加文化课学习,即使这样,她们每天还是能挤出5个小时来训练。早上5点,当别的同学还在蒙头大睡之时,女篮队员们已踏着晨光来到了操场。跑完步,她们还得进行有球训练。军人出身的郭永峰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带进了这支球队的文化,再基础的动作,只要达不到要求,他也要盯着队员一遍遍重复到满意为止。

而在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几乎在队员们抵达操场的同时,郭永峰的妻子杨素芹也开始了忙碌。她有一个习惯,一星期至少给队员做2次早餐,因为食堂闭餐的时间刚好与队员下训的时间错开,她担心队员们营养跟不上。“看到孩子们吃得很开心、很高兴,在群里发感谢我的表情包时,我就特别开心,觉得一切劳累特别值得。”杨素芹说。

郭永峰为青海赛区获奖选手颁奖

他是训练场上不苟言笑的严师,却也会在队员没钱回家时,悄悄把路费塞到她们的背包里。看到刚来的队员出现高原反应,他会嘱咐妻子给她们熬一些红景天。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是师生,更是家人。尤其是在队员普遍20岁上下的CUBA,这种现象尤为普遍,教练员夫妇齐上阵,一个带训练,一个管后勤,像照顾亲生儿女那样照顾着队员们。

自然而然的,队员们也就战不旋踵以报之。2004年,在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场较量中,球队现任主教练闫妍受伤倒地。比赛正打到紧要关头,一边是痛苦万状的弟子,一边是朝思暮想的成绩,郭永峰左右为难,他跟闫妍商量:“孩子,别打了,别坚持了,这场球就算了吧。”却被闫妍拒绝,事后她解释说:“冲着他平时那么些付出,我觉得为球队做这些是值得的。”

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怎么可能没有战斗力?

事实上,在郭永峰悉心的管理和关怀之下,青海师大女篮仅用两年便捧回了建队以来的第一座奖杯——全国高等院校“民族杯”冠军。1998年,CUBA元年,她们取得了全国第5名的好成绩,成为了东部豪强们不敢忽视的虎狼之师。因为成绩优异,也就拥有了承办CUBA分区赛的底气,于是,青海师大的师生们足不出校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篮球赛事,享受力与美的体育文化洗礼,这算是郭永峰带队的一个“副产品”。

郭永峰指导青海师范大学女篮现场

“发育”先天不足,青海师大却敢于向上生长,与名牌大学争夺阳光雨露,这是“草根”的精神,也是郭永峰的精神。如今,年近花甲的郭永峰仍活跃在青海篮坛,他的身份变了,面容也已有老迈之相,可他的精神仍为篮球和CUBA而抖擞。

04
刘晓:高职篮球的先行者

CUBA拥有三个不同级别联赛,一级为本科高水平组,二级为本科普通生组,三级为高职组。对于一级联赛,球迷们比较了解,二级、三级尤其是三级则未必。其实,高职篮球同样是构成CUBA的重要一环,它背后站立的是1600多万高职学子,总人数不比本科生少太多。

在高职篮球发展过程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民政职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不仅积极承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篮球锦标赛(简称CCBA,现CUBA三级联赛前身),其自身的篮球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第六届CCBA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幕

1994年7月,刘晓就任民政职院校长。从儿时起,刘晓就酷爱篮球,很早就养成了每周打两次篮球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坚持至今,甚至外出开会或学习时也要在当地组织篮球活动锻炼身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篮球校长”。他很早就认识到了篮球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的作用,而且也看到学生对篮球的喜爱,担任民政职院校长期间,他不光要废寝忘食狠抓校务,还要抽出时间关照篮球发展。

在刘晓的指挥部署之下,民政职院逐步建成了从班级到学校、从三人到五人的多层级赛事体系,校园篮球氛围相当火爆。他担任校长期间,还修建了3座高标准篮球馆以及多片室外篮球场,“一看到学生都在篮球场上参加运动、锻炼身体,我就感到非常非常的高兴。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环境,使运动爱好伴随他的终身,这是我认为自己在篮球方面为学生做的最正确的事情。”

2000年,民政职院成立男篮,2004年,成立女篮。2014年,两支队伍开始参加CCBA,男篮在2014-2019年取得六连冠,女篮在2014-2016年取得三连冠。高职篮球而言,民政职院男女篮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之师。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六连冠,刘晓(居中)与球员们合影

民政职院还非常重视对篮球相关人才的培养,校内会举办包括但不限于摄影比赛、裁判员考级、篮球宝贝比赛、赛事新闻评比、篮球DJ培训与选拔的活动。每逢承办重大赛事,也会鼓励和组织在校学生担任志愿者,为赛事提供各种服务,培养学生的爱心服务意识。这刚好与刘晓“立足民政,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相契合。

同时,他们也会积极承办各类高级别赛事:2017年承办CUBA全国四强赛,见证中南大学队史首次总决赛之旅;2015年承办亚锦赛,让中国男篮重返亚洲之巅的“长沙之夜”成为永恒经典,同时也开创了高职院校承办洲际大赛的先河;他们还两次承办CCBA全国总决赛,为该赛事的早期发展和存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所学校,早已带上了篮球的鲜明烙印。2017年,它获颁“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的牌子,入选的项目正是篮球,这是对它积极发展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最好褒奖。尽管此时刘晓已经退休,基础却是他在任时打下的,目前的民政职院,仍在他划定的这条道路上前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学子因此而受益。

2019年,CCBA正式加入CUBA大家庭,成为了后者的二级联赛,完成了从锦标赛到联赛的跨越。在CUBA这一成熟的平台上,高职篮球得以被更多人看到,其自身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与CUBA合并之时,CCBA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赛事,有固定的参赛者、组织者。第22届CUBA,阳光组改组为二级联赛,高职组被调整为三级联赛至今。

刘晓为第21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二级联赛总决赛宣布开幕

正是有了刘晓们在无人问津之地的默默耕耘,全国1600多万高职学子的篮球梦,才不再是篮球世界里“沉默的他者”,在CUBA,他们同样拥有了生长和绽放的权利。

另一条战线,刘晓同样成果斐然。2014年,他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大学生篮球协会并担任会长,其目的就是集中优势资源,把湖南省的大学篮球做大、做强、做精。

为了提高篮球在湖南高校中的普及度,刘晓经常利用到各个学校讲学的机会,拉着校领导们畅聊篮球在强身健体、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做篮球的义务宣传员。多年下来,湖南省基层赛的参赛队总数从30余支增加到了80支以上(男女篮算到一起),这个变化,当然不是刘晓一个人的功劳,却凝聚着他的心血。

2016年,刘晓正式退休,他把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分给了抗战老兵关怀工作,另一部分则交给了篮球。他已年过古稀,可脑子的转速不比年轻人慢,对新理念、新事物也格外敏感。

在他的领导下,湖南省基层赛很早就开始推广主客场制;2018年,他们推出裁判员管理系统,随机抽调裁判员,进一步保证比赛公平公正;他们还将三级联赛分为甲、乙两个组别,旨在鼓励那些基础差的弱势学校积极参与,将普惠贯彻到底……

不过,刘晓仍不能满足,他设想,未来所有的湖南高校都要有一座篮球馆,每个学校都要建立男、女篮队伍,最关键的是,要广泛动员,让他们都来参加CUBA的各级别比赛。这是72岁的他接下来要着重发力的地方。

在线客服 快速购买
关注 公众号
足球大赢家
关注我们
4008800246
咨询电话
返回顶部